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王光领
云南省广南县黑支果乡海子小学校
一、整本书阅读与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在关联
整本书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语言情境与思维空间。相较于单篇课文或片段式阅读,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文本驾驭能力与逻辑整合能力。例如,在《西游记》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梳理取经路线的地理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的动态变化、理解神话叙事的深层隐喻,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语言符号的解码与再编码,也是思维能力的系统性训练。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阅读主体的主动建构。当学生面对整本书的复杂文本时,必须自主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策略、监控阅读进程。例如,在《草房子》的阅读中,学生需自主判断哪些章节需要精读以理解人物心理,哪些章节可略读以把握故事主线。这种选择性的阅读行为,正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表现。同时,整本书阅读中的“留白”与“悬念”设计,如《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生存困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主动查阅资料、展开联想,从而形成“问题驱动—自主探究—知识内化”的学习闭环。
然而,当前小学生阅读实践中普遍存在碎片化倾向。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学生更倾向于短视频、漫画等快餐式阅读,对长文本的持续关注能力较弱。这种阅读习惯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面对整本书时出现畏难情绪,难以形成深度思考。例如,在阅读《城南旧事》时,部分学生仅关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对英子视角下时代变迁的体悟。这种浅层阅读不仅削弱了文本的教育价值,也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阅读兴趣激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起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通过多维度设计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以《昆虫记》为例,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昆虫,记录其形态与行为特征,再引导学生对比法布尔的描写,体会科学观察与文学表达的差异。这种“实践—阅读—反思”的循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参与意愿。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体验。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组织学生围绕“赤壁之战的胜负关键”展开辩论,促使其主动查阅资料、分析人物决策,形成批判性思维。
阅读兴趣的持续性依赖于个性化选择。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偏好,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书籍。例如,对于喜欢科幻的学生,可推荐《海底两万里》;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引导其阅读《上下五千年》。同时,教师需建立“阅读档案”,记录学生的阅读轨迹与兴趣变化,适时调整推荐书目。这种“需求导向”的阅读指导,能够有效避免“一刀切”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文本中找到乐趣。
兴趣激发还需关注阅读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中的情感共鸣,如《夏洛的网》中威尔伯与夏洛的友谊,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促使其产生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师可通过“情感日记”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录阅读中的感动瞬间,并组织分享会。这种情感表达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培养了其共情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阅读方法指导:从技能习得到思维进阶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需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教授相应的阅读策略。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时,可引导学生运用“预测—验证”法,先根据标题与插图猜测故事走向,再通过阅读验证猜想,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在阅读《小王子》时,可引入“符号解读”法,分析玫瑰、狐狸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此外,教师还需强调“精读—泛读”的结合,如在《水浒传》的阅读中,对“武松打虎”等经典章节进行精读,对其他章节进行泛读,以提高阅读效率。
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阅读方法指导的核心目标。教师可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阅读《哈利·波特》时,可提出以下问题:“霍格沃茨的分院制度反映了怎样的价值观?”“魔法世界的规则与现实社会有何异同?”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跳出文本表面,分析其背后的社会隐喻。同时,教师还可组织“思维导图”绘制活动,让学生将人物关系、事件脉络可视化,培养其系统思维能力。
阅读方法的内化需要长期训练。教师可通过“阅读日志”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录每日阅读进度、方法运用及困惑,并定期检查反馈。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学生需记录对祥子性格变化的分析过程,以及使用的“对比阅读”策略。这种反思性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元认知能力,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
四、阅读环境营造:从孤立阅读到共同体构建
阅读环境的优化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学校需建立“立体化”的阅读支持系统,包括图书馆资源更新、班级图书角建设、阅读走廊布置等。例如,在图书馆中设置“整本书阅读专区”,按主题分类陈列书籍,并配备导读手册;在班级图书角中,定期更换书籍,并组织“好书漂流”活动。此外,教师还需营造“安静—开放”并存的阅读氛围,既保证学生的专注力,又鼓励其自由讨论。
阅读共同体的构建能够促进思维碰撞。教师可通过“阅读小组”的形式,将学生按兴趣或能力分组,共同完成阅读任务。例如,在阅读《绿野仙踪》时,小组需分工完成人物分析、情节梳理、主题探究等任务,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这种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引入“跨年级阅读圈”,让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阅读,形成“以老带新”的良性循环。
家校协同是阅读环境营造的关键环节。教师需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传递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并指导其参与孩子的阅读过程。例如,建议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定期开展“家庭读书会”,分享阅读心得。此外,教师还可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书籍,如《窗边的小豆豆》,让家长在陪伴中感受阅读的魅力。这种家校联动,能够为学生创造持续性的阅读支持,避免“学校热、家庭冷”的脱节现象。
五、阅读评价机制:从结果导向到过程监控
评价机制的改革是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阅读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忽视了过程性发展。教师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例如,在阅读《童年》时,学生需先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阅读策略与收获;再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由教师综合评定,并给予个性化指导。这种多维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状态,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过程性评价需关注阅读行为的动态变化。教师可通过“阅读档案袋”的形式,收集学生的阅读笔记、思维导图、读后感等材料,记录其成长轨迹。例如,在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学生需定期提交阅读心得,教师根据其内容深度与思维广度进行评分。这种形成性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促使其调整学习策略。
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教师可通过“阅读积分制”,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并兑换奖励。例如,积分可用于兑换书籍、文具或免作业卡。同时,教师还需设立“阅读之星”“最佳书评”等荣誉称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物质与精神激励的结合,能够形成“阅读—反馈—进步”的良性循环。
六、教师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教师角色的转型是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从“讲读者”转变为“对话者”,从“监督者”转变为“支持者”。例如,在阅读《简·爱》时,教师不再逐章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如“简·爱的独立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罗切斯特的性格为何前后矛盾?”并通过讨论引导其深入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还需具备“课程开发者”的能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需突破教材限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创新。例如,在阅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可设计“鲁迅笔下的童年”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鲁迅对童年的复杂情感。这种跨文本的整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角色转型的基础。学校需定期组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分享成功经验与困惑。例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让不同教师针对同一本书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教师还需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儿童心理学、阅读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以科学指导实践。这种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七、结语
整本书阅读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兴趣激发、方法指导、环境营造、评价改革与教师转型,能够构建完整的自主学习支持体系。然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潜能。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整本书阅读必将与信息技术、跨学科学习等深度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 倩 . 新 课 标 下 小 学 语 文 整 本 书 阅 读 指 导 探 索 [J]. 考 试 周刊 ,2025,(03):44-47.
[2] 洪晓晶 .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4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