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劳动教育的工艺美术课程育人功能的实践与评价

作者

钟涛涛

贵州省贵定中学551300

引言:

工艺美术作为一门兼具艺术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其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路径,因而,将其与劳动教育深入融合,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也能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工艺美术课程育人功能开发的实践路径

基于劳动教育的工艺美术课程育人功能开发可以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

(一)明确课程目标,凸显育人导向

基于劳动教育的工艺美术课程目标在设定时既要考虑工艺美术课程的学科特点,也要融合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其目标的设定要关注学生对于工艺美术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同时,针对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层面的人才培养要求,其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同步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等的培训,使学生在系列化的工艺美术实践以及劳动实践中,形成民族传承的意识,敬业爱岗的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的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融入劳动元素

工艺美术教学有着既定的教学内容,而基于劳动教育开展工艺美术教学则需要在现有的课堂内容中挖掘传统工艺中的劳动文化、劳动元素、劳动资源。在工艺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传统工艺背后的劳动故事、制作流程和工艺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

同时,基于工艺美术与劳动教育同样存在的实践性的特点,其在开展教学时也要设定具有实践的活动探索主题。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家居装饰主题,让学生运用编织、陶艺、绘画等工艺技能,为自己的家庭设计制作个性化的家居装饰品。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工艺美术的实践价值,也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劳动体验

基于劳动教育的工艺美术课程育人功能开发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感、体验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面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实践任务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直观的理解工艺美术,也亲身参与到劳动之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古代木雕工匠”的任务,让学生穿上传统的工作服,使用仿古的工具,在模拟的作坊环境中进行木雕创作,从而增强对传统工艺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基于劳动教育的工艺美术课程实践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艺美术课程中需要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实践,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也要在工艺美术课程评价指标上添加劳动教育的相关要素,其中,在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指标上要关注学生对工艺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基础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评价学生对工艺美术制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课程评价中也要单独设定劳动教育版块,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评估学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二)评价方法与实施

在形成评价指标后,教师作为核心主体要基于评价的内容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实施。考虑到现有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向关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因而教师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收集课堂作业、设计方案、制作过程照片、作品成果、反思报告等资料,也可以借助智能教学记录与评估系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劳动情况等进行全过程的追踪,通过定期对档案袋中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除此之外,针对工艺美术课程特性,可以采用作品展示与答辩评价法,定期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工艺美术作品,并进行现场答辩后根据作品质量和答辩情况进行评价打分。作为任课教师,则要对于档案袋的过程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的总结性评价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对于学生以及当前教学质量的科学认识,后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

结束语:

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素养的培养,而工艺美术课程在聚焦审美素养培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提升,因此,工艺美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有着“实践”这一核心共通点,而基于教育内核上的一致性以及教育目标上的共通性,两者融合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能力全面培养上的教育优势。而基于劳动教育的工艺美术课程实践评价需要在明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保障评价结果的精准与可靠,并以此来指导教学调整与教学优化,保障最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斯敏 , 廖礼鹏 .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群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浅析 [J]. 广东教育(职教),2024(3):84-86.

[2] 侯明芮 . 沙河豆面印花技艺在邢台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D]. 东华理工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