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方小荣

重庆市云阳县养鹿镇养鹿小学  重庆云阳  404512

游戏作为幼儿特有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是学前教育最契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游戏化教学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的主流趋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实施效果与理论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形式化、表面化问题突出。深入探讨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困境,探索科学有效的优化路径,对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探索场景与实践机会。在“科学小实验”游戏中,幼儿通过观察物质变化、动手操作实验器材,直观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在“数学闯关”游戏中,幼儿通过完成数字任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建构数概念与逻辑思维能力。游戏化教学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游戏任务,符合幼儿具象化思维特点,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集体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习理解他人立场与情感,掌握沟通技巧;在合作建构游戏中,幼儿需协商分工、解决矛盾冲突,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超市购物”游戏中,幼儿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等角色,模拟真实社会场景,学习遵守社会规范与人际交往礼仪。

(三)激发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

游戏的开放性特征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达与创造的空间。在美术游戏中,幼儿不受现实约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表达独特想法;在故事创编游戏中,幼儿根据游戏情境自由构思情节,发展创造性思维。这种非功利性的活动方式,能够充分释放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助力幼儿情感与个性发展

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为其提供情感体验与表达的平台。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成功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在同伴互动中感受友谊与合作的快乐,在面对困难时锻炼意志力。同时,游戏的自主性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与方式,有利于个性发展。

二、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困境

(一)游戏化教学形式化严重

1. 目标与形式脱节。部分教师将游戏化简单理解为在教学中插入游戏环节,未能将教育目标有效融入游戏设计。例如在语言教学中,虽然开展了角色扮演游戏,但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缺乏关联性,导致游戏成为“走过场”。

2. 幼儿主体性缺失。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度干预幼儿行为,频繁打断游戏进程进行指导,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一项针对某市 10 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 65% 的教师在游戏中存在“指导过度”现象。

(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理论认知薄弱。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内涵理解不深,未能准确把握 " 游戏" 与" 教学" 的平衡点。在实践中,要么过于强调游戏的娱乐性,忽视教育目标;要么将游戏异化为知识灌输的工具。

指导策略欠缺。教师普遍缺乏有效的游戏观察与指导能力,难以根据幼儿行为表现进行适时、适度的介入。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当幼儿遇到搭建困难时,教师要么直接告知解决方法,剥夺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要么放任不管,导致游戏无法持续。

(三)家园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教育理念冲突。家长普遍存在“重知识学习、轻游戏体验”的观念。某问卷调查显示, 72% 的家长更关注幼儿识字、算术等知识技能的掌握,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理念难以统一。

沟通协作不足。家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教育价值了解有限。部分家长甚至对游戏化教学产生质疑,要求增加知识性教学内容,干扰幼儿园正常教学安排。

(四)游戏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1. 物质资源匮乏:部分幼儿园游戏材料单一、陈旧,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求。农村幼儿园尤为突出,存在游戏材料数量不足、种类单一等问题。

2. 人力资源短板:教师普遍缺乏游戏资源开发能力,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树叶、泥土)与生活材料(如纸盒、瓶罐)创设游戏环境。同时,幼儿园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造成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

三、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理念革新,重构游戏化教学认知

加强理论学习。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的专题学习,邀请专家开展游戏化教学理论讲座,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游戏化教学的核心内涵。

树立正确儿童观。引导教师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游戏不仅是娱乐活动,

更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注重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以幼儿兴趣与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游戏活动。

(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完善职前培养体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增加游戏化教学相关课程,开设游戏设计、游戏观察与指导等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游戏化教学能力。

优化在职培训机制。幼儿园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新手教师开展基础技能培训,针对骨干教师开展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游戏化教学案例评选、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经验交流与能力提升。

(三)构建家园协同育人共同体

加强理念沟通。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展示游戏化教学成果,帮助家长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创新合作形式。开展亲子游戏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游戏设计与组织;建立家园共育平台,及时向家长推送游戏化教学内容与指导建议,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

结束语:

游戏化教学是实现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面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形式化、专业化不足等问题,需要从理念更新、教师发展、家园合作、资源建设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构建系统化的优化策略。只有将游戏化教学理念真正融入学前教育实践,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实现全面发展。未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游戏化教学将不断创新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 2001.

[2] 虞永平 . 学前教育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

[3] 刘焱 .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J]. 学前教育研究 , 2018(05).

[4] 黄瑾 .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价值、问题与改进路径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08).

[5] 郭力平 . 幼儿游戏中的教师指导:问题与对策[J]. 幼儿教育, 2016(12).

[6] 周念丽 . 家园共育中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与引导 [J]. 早期教育,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