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第二课堂”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美育实践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肖玉容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200

引言

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成绩上,还应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已经从单一的知识教育逐渐转向全面素质教育。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识。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学生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升华,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塑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尤其是在共青团工作的框架下,美育的有效融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团队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共青团作为党和国家在高校中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平台,其工作不仅要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还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共青团工作中融入美育元素,尤其是通过创新的艺术育人模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结合“第二课堂”的理念,探讨了如何将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美育实践相融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路径和策略。

一、第二课堂的理念与共青团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通常指的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近年来,“第二课堂”逐渐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补充了课堂教育的不足,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在“第二课堂”的教育实践中,学生能够在更为灵活和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兴趣和特长,同时也能通过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我认知、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在高校的共青团工作中,结合“第二课堂”的理念开展活动,既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又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机会。共青团作为党和国家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的重要组织,其工作不仅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还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格培养,特别是在美育方面的融合,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第二课堂”的平台,结合团组织的引导和活动安排,能够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工作的优势,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艺术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与实际意义

艺术育人是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艺术育人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而是将艺术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尤其是通过创新的艺术育人模式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艺术育人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通过团体活动、文化实践、艺术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创新艺术育人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升集体凝聚力。通过艺术育人模式的创新,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能力。因此,艺术育人模式创新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问题,更关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艺术育人模式在共青团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路径

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艺术育人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实现。首先,结合第二课堂开展艺术类社团活动,如合唱团、舞蹈团、话剧社等,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艺术表现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艺术表现力,还能在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中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其次,通过组织艺术展览、电影放映、艺术讲座等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接触和学习艺术,感受艺术带来的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在这些活动中,艺术作品的展示往往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此外,艺术创作活动也是艺术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制作等,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升自我认知。最重要的是,团组织应当通过这些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艺术育人模式的创新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学生参与度的问题。虽然艺术活动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但如何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尤其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艺术育人模式的创新需要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包括学校的支持、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展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活动,是实施艺术育人模式中的一大难题。最后,艺术育人模式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艺术教育的效果往往难以量化,需要在评估方法上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衡量学生在艺术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提升。未来,随着艺术育人模式的深入发展,学校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打造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第二课堂”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美育实践的融合,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还能够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通过艺术育人模式的创新,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参与度、资源整合和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挑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艺术育人模式将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高校共青团工作和美育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艺术育人模式的创新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杜茹 .“ 大思政课” 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4.DOI:10.27162/d.cnki.gjlin.2024.008007.

[2] 周虹 , 钟景清 . 美育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J].教育观察 ,2024,13(31):55-59.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31.016.

[3] 刘程 . 论新时期高校通识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10):34-37+128.

[4] 齐鲁文化 ( 潍坊 ) 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 . 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与探索 [M].线装书局 :202409.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