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空间构图能力发展的教学路径分析
邓永旭
仁寿文同实验小学 620010
引言
低年级小学生依靠空间构图能力这一主要基础去认识世界和表达思维,对他们后续在美术创作以及数学几何研究方面有直接影响,但因年龄与认知水平存在局限,诸多挑战横亘在低年级小学生空间构图能力培养面前,教育工作者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是,怎样借助科学教学路径切实促进低年级小学生空间构图能力发展。
1. 低年级学生空间构图能力发展的意义
低年级学生空间构图能力的长进具有诸多深远意义,于认知发展的维度而言的话,它是学生搭建空间观念、认知物体位置及关系的关键依托,可以推动低年级学生把直观感受转变为抽象思维模式,为后续数学几何学习构建基础支撑体系;就艺术素养这一维度而言,优秀的空间构图能力乃美术创作的核心要点,可让学生更舒心地借画面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强化审美鉴赏水平,该能力的发展还牵扯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诸如整理东西、开展空间安排,更是带动其手眼协调、左右脑同步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对于低年级学生达成全方位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2. 低年级学生空间构图能力发展的教学路径
2.1 多感官体验促进空间认知
多感官体验教学法突破了单一视觉输入限制,诱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探究空间关系,进而在脑中建构起更加立体,鲜活的空间认知系统,为培养空间构图能力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以小学美术课程《大地母亲》的单元教学为案例,教师可以围绕“感知大地肌理和空间层次”这一主题来设计多感官体验活动。在课程导入部分,老师带着学生去接触各种材料的自然物品比如粗糙的树皮,平滑的鹅卵石,松软的枯叶等等,使学生从触觉中体会到物品表面纹理的差别,指导他们运用语言来形容触感。同时播放风从草地吹来,雨滴从泥土中落下等自然音效,以听觉为辅助,创造身临其境的大地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空间场景产生联想。在绘画创作的舞台上,老师们提供了超轻黏土,砂纸和棉花这些多样化的素材,并鼓励同学们结合拼贴,拓印和堆叠来展现大地的风貌。同学们利用黏土塑造出跌宕起伏的山丘,在按,揉等运动中感受立体空间;利用砂纸拓印树叶纹理来体验平面内各要素之间的结合关系;把棉花撕成云朵形状贴在图片上,直观地感受上下层空间层次分布。
2.2 游戏化情境激发创作兴趣
游戏化情境教学以角色扮演和任务挑战的方式实现了抽象空间构图知识向具象游戏目标的转换,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促进了空间构图能力自然地发展 [2]。小学美术《时空印迹》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时空探险家”游戏场景。教室被安排为“时空博物馆”, 并设立了原始时代,古代文明,未来世界等等不同题材的展示区,每一个展示区都安排了对应的照片,模型及道具以烘托强烈的时空氛围。学生化身为“时空探险家”, 手持“任务卡”穿梭于各个展区,任务卡上明确标注不同的空间构图挑战,如“原始时代展示区中,以线、形相结合的方式展示部落营地与其周边山林之间的空间关系”“未来世界展区通过色彩对比、物体尺寸变化等表现出城市立体空间感”。为了提高比赛的趣味性与竞争性,老师可以设立“时空构图勋章获得者”, 奖励机制是给完成使命、构思新颖的同学们授予勋章。同学们在游戏中积极地思考着怎样利用学过的构图知识去创造,以达到完成使命和领取勋章的目的。
2.3 分层递进培养表现技能
通过分层设定学习目标,提供差异化指导与评价等方式,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繁杂的空间构图技能,从而达到由基础认知向创意表达过渡的能力进阶。在小学美术《家的故事》这一单元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根据“基础感知—技能提高—创意表达”这三个层面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基础感知阶段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家中的图片或者画出简单户型图来了解房间,家具以及其他物品的基本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试着以单纯的线与图勾勒出家里的角落,并初步确立空间构图概念。在进入技能提升阶段后,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难度不一的任务。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安排“布置客厅”这一任务时,需要合理地安排沙发,茶几,电视及其他家具的摆放,并着重练习物品前后遮挡关系;对能力强的同学,安排“设计一个梦想家园”, 鼓励其利用透视原理展示住宅立体结构及宽敞空间感。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个性化意见。
结束语
低年级小学生空间构图能力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多感官体验,游戏化的情境创设和分层递进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空间构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路径来帮助低年级学生在空间构图能力上有质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李天昀 . 浅谈小学低龄段画面构图能力的培养——从对比与遮挡关系角度分析 [J]. 美术教育研究 , 2020, (14): 144-145.
[2] 宗昱宏. 小学美术学科中构图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 美术教育研究,2018, (12):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