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桥梁工程中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邓程

四川金沙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有限公司 四川省 610000

引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桥梁建设规模与日俱增,其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地震灾害对桥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历史地震事件表明,抗震性能不足的桥梁在地震中易发生坍塌、断裂等严重破坏,不仅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还会中断救援通道,引发连锁性灾害损失。随着工程建设标准的提升和抗震理念的进步,加强桥梁工程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系统性研究,已成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课题,对推动桥梁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桥梁工程抗震设计关键要点

(一)抗震设计理念与原则

现代桥梁抗震设计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基本准则,强调根据桥梁的使用功能、重要性等级及所在区域的地震地质条件,科学确定抗震设防标准。设计中需综合考虑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采用延性设计理念,通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能力消耗能量,避免结构发生突发性脆性破坏。同时,遵循性能化设计思想,针对不同的地震水准制定相应的结构性能目标,确保桥梁在各类地震作用下保持合理的安全性与适用性,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

(二)结构体系抗震设计

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桥梁抗震性能的基础保障。设计时需充分考虑桥梁的跨度布置、结构形式(如梁桥、拱桥、斜拉桥等)及支承条件,优化结构整体布置,使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分布均匀,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和薄弱层出现。例如,对于多跨桥梁,需合理设置联长和支座形式,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对于复杂桥型,需通过结构动力特性分析,调整构件刚度分布,改善结构的振动特性,降低地震响应。

(三)构件抗震设计

桥梁构件的抗震设计是确保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环节。桥墩设计需重点提升其延性性能,通过合理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横向箍筋,增强混凝土的约束效应,改善桥墩的塑性变形能力;同时,考虑墩身截面形式与尺寸对抗震性能的影响,避免出现短柱效应。桥台设计需充分考虑台后填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通过优化桥台结构形式和地基处理措施,增强桥台的抗推刚度和稳定性,减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主梁设计应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和承载力,加强梁体连接部位的构造设计,如湿接缝、铰缝等,防止梁体发生相对位移或脱落;对于预应力混凝土主梁,需合理控制预应力筋布置,兼顾使用阶段和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

二、桥梁工程抗震施工技术要点

(一)施工材料选择与控制

抗震施工中,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桥梁的抗震能力。应选用高强度、高延性且耐久性良好的钢材和混凝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控制材料的质量指标。对于钢材,需重点关注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及冲击韧性等参数,确保钢材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对于混凝土,除强度等级满足要求外,还需控制水灰比、骨料级配等指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裂性能。同时,加强材料进场检验,建立严格的材料抽检制度,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建设,从源头保障桥梁的抗震性能。

(二)关键施工工艺

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是实现抗震设计意图的重要保障。在桩基施工中,需严格控制成孔质量,确保孔深、孔径及垂直度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应精准定位,保证桩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拔性能;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灌注工艺,避免出现断桩、缩颈等缺陷。在混凝土构件施工中,模板的刚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需防止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影响构件尺寸和外观质量;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采取有效的振捣措施,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保证构件的密实性和力学性能。支座安装是桥梁抗震施工的关键环节,需精确调整支座的平面位置、高程和预偏量,确保支座与梁体、墩台之间的连接紧密,受力均匀,充分发挥支座的抗震耗能作用。

(三)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科学的检测手段是保障桥梁抗震性能的必要措施。

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和验收标准,实行全过程质量跟踪管理。对关键工序如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等,需进行重点监控,做好施工记录。同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桥梁构件进行质量检测,如利用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通过钢筋位置测定仪检查钢筋布置情况,运用动静载试验评估结构的整体性能。通过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与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确保桥梁构件的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三、桥梁工程抗震设计与施工的协同优化

(一)设计与施工的相互配合

桥梁抗震设计与施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协同配合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实现至关重要。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深入了解现场施工条件和技术水平,使设计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抗震施工的关键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施工,若发现设计中存在与实际施工不符的问题,需及时与设计方沟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通过设计与施工的紧密协作,实现从设计理念到工程实体的精准转化,避免因设计与施工脱节导致的抗震性能不足问题。

(二)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

随着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新型抗震技术和材料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为提升桥梁抗震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抗震设计中,可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如设置橡胶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等,通过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或消耗地震能量,提高桥梁的抗震安全性;在施工中,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可改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此外,BIM 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可实现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设计与施工的协同效率,为桥梁抗震性能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是推动桥梁抗震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全过程抗震管理

桥梁工程的抗震性能保障需要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在设计阶段,做好抗震设防的前期调研和方案论证,确定合理的抗震设计参数;施工阶段,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抗震设计要求的落实;运营阶段,建立完善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定期对桥梁进行检测评估,及时发现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损伤和性能退化,采取针对性的维护加固措施。通过全过程的抗震管理,实现桥梁抗震性能的动态监控和持续优化,确保桥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具有可靠的抗震能力,为交通运营安全提供长效保障。

结束语

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设计理念、结构体系、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抗震设计理念、合理的结构体系布置、精细化的构件设计,结合严格的施工材料控制、先进的施工工艺和全面的质量检测,以及设计与施工的协同优化和全过程抗震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面对未来工程建设的更高要求和地震灾害的严峻挑战,需持续深化桥梁抗震技术研究,推动设计理念创新和施工技术进步,为构建安全、可靠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善晴 . 公路桥梁设计及其抗震优化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5):154-156.

[2] 王宇飞 . 桥梁工程抗震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 [J]. 四川水泥 ,2024,(10):196-198.

[3] 杜忠军 . 桥梁工程中抗震设计规范适用性的实验评估 [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4,(0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