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护理的骨科患者疼痛管理策略探讨
汝梦瑶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34000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运动损伤发病率的上升,骨科疾病在临床中呈高发态势。骨折、关节置换、脊柱病变等骨科病种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疼痛,尤其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情绪,还显著制约康复速度与生活质量。有效的疼痛管理已成为骨科护理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当前骨科疼痛管理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评估手段单一、干预措施缺乏科学指导、治疗方案标准化不足、缺乏针对性与个体化,导致部分患者疼痛未能有效缓解,甚至产生依赖性药物使用风险。面对上述问题,循证护理的引入为疼痛管理注入新的理念。循证护理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充分结合最佳研究证据、护理人员临床经验及患者意愿,从而实现科学、有效、个体化的干预路径。本文立足循证护理理念,从理论与实务两个层面,系统探讨骨科患者疼痛管理策略的构建与优化,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模型。
一、骨科患者疼痛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骨科患者疼痛特点
骨科患者的疼痛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急性术后疼痛、慢性病理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形式的并存与转换。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为例,术后 24 小时内多为切口引发的急性剧烈疼痛,随着组织恢复,疼痛类型可转化为钝痛或牵拉痛。此外,由于骨组织本身神经分布丰富,损伤或手术刺激容易引起高度敏感反应,部分患者甚至产生“病理性疼痛记忆”,加剧对疼痛的主观感受。此外,骨科手术多涉及关节、肌肉、神经等多个结构,疼痛感来源多、持续时间长,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也易因活动导致疼痛加剧,这种“疼痛—恐惧—逃避—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十分常见。
(二)影响骨科患者疼痛的因素
骨科患者疼痛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1)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基础病等,老年人耐受力差,易感性高;2)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疼痛恐惧等对疼痛的主观体验有放大效应;3)手术方式与麻醉模式也对术后疼痛有显著影响,微创术式术后疼痛普遍低于传统开放手术;4)医患沟通质量、护理人员态度及疼痛管理经验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因素。研究表明,缺乏疼痛管理教育的患者更倾向于忽视初期疼痛,导致后期疼痛难以控制。因此,制定科学合理、动态评估与个体化相结合的疼痛管理策略尤为重要。
二、循证护理在骨科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内涵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护理理念,其核心在于将最新、最可靠的科研证据与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个体需求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佳护理方案。它强调科学性、系统性与患者参与性,追求护理决策的合理化与临床效果的最优化。在疼痛管理中,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依赖经验进行判断,更需参考最新疼痛控制研究、国际指南与实践共识,提升护理干预的科学基础与操作有效性。
(二)循证护理在骨科疼痛管理中的优势
循证护理的优势体现在多方面:其一,它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护理的系统性与一致性,减少经验主义带来的偏差;其二,通过科学证据的引导,有助于精准识别患者疼痛类型与干预重点,实现“因人施策”;其三,循证护理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疼痛管理,提高依从性与治疗满意度;其四,通过持续的证据更新机制,护理人员可不断调整护理方案,动态应对疼痛变化,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与效率。在实际操作中,循证护理促进了评估、干预与反馈的闭环管理,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三、基于循证护理的骨科患者疼痛管理策略构建
(一)疼痛评估策略
科学的疼痛管理首先基于准确评估。循证护理强调多维度、动态化评估工具的使用,如 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NRS 数字评分法、疼痛部位图等,通过日常护理观察、患者自述及护理文献中推荐的评估工具交叉验证,提升评估准确性。此外,应定期开展术前、术后、康复阶段的疼痛评估记录,形成完整档案,以便护理人员依据疼痛变化趋势调整干预方案。对于言语障碍、老年痴呆等特殊群体,可采用面部表情评分、行为观察法等替代工具进行判断。
(二)药物治疗策略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严格按照循证指南和分级用药原则实施。对于轻中度疼痛,优先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必要时辅以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对于术后中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并结合局部镇痛药或术中神经阻滞方式以实现多模式镇痛。循证护理要求护士应关注药物的剂量、频次、副作用及依赖风险,及时观察不良反应,强化用药教育,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安全性。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反馈灵活调整用药方案,注重药物联用效果与时间节点干预,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三)非药物治疗策略
非药物干预作为循证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疼痛、减少药物依赖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骨科患者的术后恢复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这类干预方式不依赖药物而通过物理、心理或行为手段来调节患者疼痛体验,不仅减少了药物使用所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还增强了患者对疼痛控制的信心。常用措施包括冷热敷、按摩、音乐疗法、针灸、肌肉松弛训练、心理干预等。相较传统方法,非药物疗法更加注重患者个体参与和主动调节,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如术后48 小时可使用冷敷减轻局部肿胀与疼痛,其通过降低组织温度、减缓代谢速率和神经传导速度,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和疼痛感;此阶段应选择覆盖性好、控温稳定的冷敷装置,每次持续15 至20 分钟,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冻伤。
四、循证护理疼痛管理策略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一)实施流程
策略实施过程应遵循标准化与个体化并重的原则。首先由护理团队组织完成循证资料检索与评估,制定针对特定患者群体的疼痛管理方案;其次是落实评估—干预—反馈的三阶段执行流程,即评估疼痛等级与类型,实施相应的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通过持续观察、患者反馈、记录分析评估干预效果;第三阶段是跨学科团队沟通机制的建立,如护理人员与医生、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定期联合查房、讨论复杂病例,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协同。
(二)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
疼痛管理效果评价应包含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主观方面包括患者疼痛感受变化、满意度调查、治疗依从性、睡眠质量等;客观指标包括VAS 评分变化、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总量、活动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护理团队可通过制定统一评价表、周期性随访、护理记录分析等方法量化干预效果。多项研究表明,实施循证护理策略后,患者术后疼痛平均 VAS 评分显著下降,镇痛药使用减少,整体满意度显著提升,证明其科学性与临床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护理的疼痛管理策略在骨科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成效,能够有效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干预的精准性与护理的整体质量。通过整合最佳研究证据、护士专业判断与患者个体诉求,循证护理使疼痛管理由传统经验模式向科学系统模式转变,体现了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循证思维的培训,建立标准化实施流程与评价体系,同时探索新型信息化手段在疼痛评估与反馈中的应用,不断优化疼痛管理路径,为提升骨科护理质量、保障患者舒适与康复效果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熊恩富 , 熊素芳 , 何成奇 . 循证医学在骨科康复应用中的意义、思路与方法 [J]. 现代康复 ,2001,(10):7-9.
[2] 护理管理学 [J]. 中国医学文摘 ( 护理学 ),2005,(01):60-65.
[3] 龙秀红 . 循证护理在国内的研究应用及意义 [J]. 中国医学文摘 . 内科学 ,2005,(04):5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