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精准护理对策
孙习习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34000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攀升。本文聚焦老年高血压人群,探讨其服药依从性的现实状况、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护理干预路径,为构建老年慢病管理体系提供支持。
一、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现状与重要性
(一)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现状描述
近年来,尽管基层慢病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但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整体仍不理想。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城乡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规律服药率不足 60% ,而完全依照医嘱服药的比例更低,部分患者甚至因感觉无明显症状而自行停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患者在服药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城市患者因医疗资源丰富、健康意识强、家庭照护充分,依从性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医疗信息闭塞等影响,患者常因药品费用高、缺乏随访支持而自行中断治疗。此外,高龄群体中依从性普遍偏低,75 岁以上老年人中存在服药混淆、错服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或血压波动。
(二)服药依从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服药依从性对高血压的控制起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其平均血压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未规律服药者,且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了约 30%-40%∘o 。此外,长期良好服药依从性还可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反复住院、医疗支出增加等问题,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反之,服药不规律则可能导致血压忽高忽低,进而诱发心力衰竭、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后果,危及生命。因此,提高服药依从性不仅是提升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关键,更是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的重要保障。
二、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人服药依从性受到其人口学特征、疾病认知和心理状态的多重影响。首先,年龄越大,认知能力和记忆力越差,越容易出现遗忘服药或用药混乱的情况。性别方面,一些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在服药方面比男性更为谨慎,但对药物副作用更为敏感。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越充分,对疾病管理更为积极主动。其次,患者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程度和对药物治疗必要性的理解程度也直接决定了其是否愿意长期规范服药。一些患者存在错误观念,认为“血压降下来了就可以停药”,甚至将药物副作用夸大化,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此外,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亦会削弱患者治疗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二)药物相关因素
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频率以及副作用均可能影响老年患者的服药积极性。多种降压药联合使用虽然可提高治疗效果,但增加了患者的服药复杂度,尤其对于独居老人或多病共存者,容易混淆或错误服药。副作用如头晕、乏力、胃肠不适等在老年人中尤为敏感,极易引起患者停药。再者,药物费用亦是影响因素之一。若患者需长期使用未纳入医保或需自费部分较高的药品,经济压力将直接影响其用药持续性。
(三)医疗支持因素
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会对患者依从性构成负面影响。部分基层医生缺乏慢病管理意识,难以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用药指导与教育支持。门诊看病时限短、沟通仓促,也易造成患者对药物用法理解不清。此外,缺乏系统的随访管理和动态评估机制,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缺乏外部监督与鼓励,长此以往便可能失去服药动力。
(四)家庭与社会支持因素
家庭成员的关心与协助是提升老年患者依从性的关键。若患者与子女同住,子女可协助其按时服药并提供情感支持;但对于空巢老人或独居者而言,缺乏外界提醒,易忘服药或出现疏忽。社会层面,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不高,公众对老年人慢病管理支持不足,社区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用药指导,也使部分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三、精准护理对策的提出与实施
(一)基于患者特征的个性化护理
精准护理首先需建立在对患者充分评估的基础之上。护士应结合患者的年龄、认知能力、文化程度、疾病史、心理状态等综合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例如,对于认知功能下降者,可使用图示说明药物服用方法,借助家庭成员实施“每日监督”;对于焦虑情绪明显者,则需提供心理疏导,建立患者对治疗的信任感。个体化护理不仅能增强患者参与治疗的主动性,也提升了护理服务的温度与有效性。
(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患者用药管理,与临床医生协作调整治疗方案,在保障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与复杂服药程序。优选长效制剂或复方制剂,以降低每日服药频次。此外,应协助患者了解医保政策,为其提供报销流程指导,减少其经济负担,从而消除“因贵停药”现象。
(三)加强医疗支持与患者教育
提升医疗支持质量是改善依从性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利用诊疗前后时间,开展个性化药物宣教,讲解服药的重要性及常见副作用的应对方法。同时,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回访并记录血压及服药记录,形成闭环管理。现代科技亦可赋能护理服务,如使用智能药盒、手机 APP 提醒功能,协助患者定时服药并实现数据同步共享,便于护理人员随时监控并指导调整。
(四)强化家庭与社会支持
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应主动联系患者家属,传授基本护理与用药管理技能,鼓励其形成稳定的监督机制。同时,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高血压慢病管理小组,定期组织健康宣讲与用药指导课程,建立患者互助小组,营造积极的康复氛围,使患者在集体互动中增强治疗信心与依从行为。
四、精准护理对策的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一)效果评估方法
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应通过多维指标加以评估,包括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血压控制率、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等。调查问卷和访谈反馈可以反映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与执行度。血压变化曲线可视化呈现干预效果的稳定性,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可作为间接佐证。
(二)持续改进策略
护理团队应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与策略修正。例如,若发现患者对 APP 操作不熟练,则需加强技术指导;若家属配合不力,则应开展家庭教育与沟通技巧辅导。同时,还应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与病例讨论,不断提升慢病护理水平。护理过程应注重患者主观感受,鼓励其参与治疗计划制定,实现医患关系的良性互动,形成多方共治的护理新格局。
五、结语
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已成为制约其疾病控制和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瓶颈。通过深入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多重因素,本文提出了以精准护理为核心的个性化干预策略。实践表明,基于患者特征的护理服务、优化药物治疗、强化医疗与家庭支持体系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的服药行为与健康结局。未来护理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护理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以及多学科协同路径的构建,推动慢病护理服务向高效、连续、智能化方向发展,为老龄社会的健康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瑞芹 , 靳翠翠 . 延续性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4,30(22):25-28.
[2] 曾雪 . 屏边县新现镇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调查及干预探讨 [D]. 昆明医科大学 ,2024.
[3] 魏诗意 , 王浪 , 张珍 , 等 . 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偏差影响因素的 Meta 分析 [J]. 现代临床护理 ,2024,23(07):63-73.
[4] 秦泽虎 . 养老机构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研究[D]. 井冈山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