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企业为基层简政放权赋能实践浅议

作者

李跃

中国华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国有企业为基层简政放权赋能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推进基层简政放权赋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破除层级壁垒,提升运行效率

在传统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下,多层级的组织架构使得信息传递存在明显的“衰减效应”,一项决策从高层下达至基层执行,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批,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容易出现信息失真、误读等情况。为基层简政放权赋能,能够打破这种层级壁垒,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使基层单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决策,极大地缩短决策链条,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二)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工作积极性

当基层单位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时,基层干部员工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从而激发内在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以往,基层干部员工在严格的管理约束下,更多地是被动执行上级指令,缺乏自主发挥的空间。简政放权赋能后,基层员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升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创新发展

基层单位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前沿,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通过简政放权赋能,基层单位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合理调配资源,将资源精准投放到最急需、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同时,基层单位在获得更多资源支配权后,也有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可以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强化市场导向,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基层单位直接面向市场,与客户、合作伙伴等有着密切的接触,能够及时捕捉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简政放权赋能基层,能够使基层单位更迅速地将市场信息转化为实际行动,及时调整产品或服务策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在对基层简政放权赋能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存在“不想放权赋能”现象

部分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能职责定位,深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将自己单纯地视为管理者和发号施令者,缺乏对基层的服务意识。在他们看来,手中的权力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担心放权后会削弱自身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总是试图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这种错误的权力观导致简政放权赋能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基层单位无法获得应有的自主权,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

(二)认知能力不足,出现“不知道应该放什么权,赋什么能”困境

一些领导干部对企业发展战略领悟不深,未能准确把握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和方向,导致在简政放权赋能工作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部分干部由于不熟悉业务工作,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无法准确判断基层单位在哪些方面需要权力支持和能力提升,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权力可以下放、哪些能力需要赋予基层。这种认知上的不足使得简政放权赋能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无法真正满足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实践能力欠缺,陷入“不会放权赋能”尴尬境地

即使部分干部具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意识,也明确了简政放权赋能的方向和关键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技能,仍然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比如,有的干部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在与基层单位沟通放权事项时,无法准确传达意图,导致双方理解出现偏差;有的干部在放权过程中抓不住重点,不能合理把握关键环节,使得放权工作杂乱无章;还有的干部在放权后缺少对基层单位的指导、把控、跟进和检查,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影响了放权赋能的实际效果。​有时会出现放权一刀切,赋能变负担的

问题。

三、国有企业开展简政放权赋能工作​的实践路径

做好简政放权赋能为基层减负,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机关干部首先要找准定位,自身的角色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要将服务基层、服务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借鉴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构建“察实情、听心声、询需求、诊根源”的管理机制,以“放得下权力、接得住需求、解得开难题”的务实行动,把简政放权赋能的“减法”做成基层活力的“乘法”。

一是“望”现状:全方位观察,明确方向

“望”现状,强调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向上看政策,密切关注中央关于为基层减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相关政策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确保简政放权赋能工作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向下看基层实际,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层单位的工作流程、人员配置、实际困难等等,为精准放权赋能提供依据。向外看行业环境,关注行业的竞争态势、发展趋势以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学习借鉴其他企业在的权责划分、职能管理上的成功做法,为企业自身工作提供参考。​向内看企业实际,深入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和业务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确定简政放权赋能的具体内容和重点领域。

二是“闻”心声:广泛倾听,收集反馈

“闻”心声,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全面收集意见建议。既要认真倾听企业领导的想法和要求,了解企业高层对简政放权赋能工作的谋划部署和期望目标;也要深入基层,与一线员工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对放权赋能的实际需求。同时,在简政放权赋能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敏锐捕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各级单位和员工对放权赋能工作的感受和看法,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三是“问”需求:深入沟通,精准施策

“问”需求,分为两个阶段。在简政放权赋能工作启动前,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尤其是向基层单位详细询问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对事权的需求,确保放权赋能的内容能够切实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在放权赋能工作实施后,要持续与基层单位保持沟通,询问工作推进过程中各个环节是否存在问题,了解放权赋能的实际成效,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反馈,对工作进行优化和完善。

四是“切”症结:科学评估,动态调整

“切”症结,以中医“切脉”的精准度,建立闭环式评估机制。通过设定明确的评估指标,如工作效率提升幅度、基层员工满意度、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情况等,全面、客观地评估放权赋能工作的实际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简政放权赋能工作能够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基层单位的工作效能。

四、结论

国有企业为基层简政放权赋能是深化内部治理改革、释放组织效能、激发基层活力的重要举措。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事权清晰、责能相适为原则,聚焦目标、事项、程序、时间、精力等多要素精准发力、一抓到底,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