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航班运行环境下管制员工作负荷评估与调控机制研究
魏旸绩
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510800
引言
航空运输量持续攀升,高密度航班运行已成常态。管制员作为保障空中交通有序运行的关键角色,其工作负荷在复杂环境下显著增加。过度工作负荷易导致疲劳、决策失误等问题,严重威胁航空安全。深入研究管制员工作负荷评估与调控机制,精准把握工作负荷状态并有效调控,对提升航空运输安全性与运行效率意义重大,亟待系统性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工作负荷评估指标构建
在高密度航班运行环境下,管制员工作负荷的精准评估依赖于全面且细致的指标体系构建。从任务特性维度剖析,航班流量作为核心驱动因素,其波动直接塑造管制任务的基本轮廓。当机场进入高峰时段,航班如候鸟群般密集起降,管制员需同时监控数十架飞机的实时动态,在狭小的雷达屏幕上为每架飞机规划精确的飞行路径。飞行冲突数量则像无形的荆棘,每一次潜在碰撞风险的出现,都迫使管制员在极短时间内权衡多种解决方案,这种高强度的决策压力不仅考验专业素养,更挑战心理承受极限。指令下达频率如同不断加速的齿轮,高频次的指令传递要求管制员保持高度专注,稍有分神就可能导致指令错发或漏发,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环境因素如同不可控的外部变量,时刻干扰着管制工作的稳定运行。天气状况堪称最捉摸不定的“对手”,强对流天气带来的气流颠簸,会使飞机在雷达屏幕上的轨迹变得飘忽不定,管制员需要凭借经验预判飞机的潜在风险;大雾天气造成的能见度骤降,不仅增加了飞机起降的难度,更让管制员难以依赖目视辅助,只能完全依靠雷达信息进行指挥。通信干扰如同杂音混入纯净的音乐,每一次信号失真都可能让关键指令变得模糊不清,管制员需要反复确认信息,无形之中延长了工作处理时间。
管制员自身因素是影响工作负荷的内在变量,如同精密仪器的核心零件。专业技能水平决定了管制员处理复杂任务的速度与质量,经验丰富的管制员能够凭借敏锐的直觉捕捉潜在风险,用简洁高效的指令化解危机;而新手管制员可能因缺乏经验,在面对突发状况时陷入手忙脚乱,耗费更多时间精力。工作经验如同时间沉淀的宝藏,使管制员能够快速识别相似场景,调用过往处理方案。但身体与精神状态则像阴晴不定的天气,连续高强度工作导致的身体疲劳,会降低大脑反应速度;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引发的精神紧张,可能造成注意力涣散,这些都会直接削弱管制员的工作效能,使原本可控的工作负荷陡然增加。
二、调控机制设计与实施
调控机制的有效构建是保障管制员在高密度航班运行下维持良好工作状态的关键,需从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在技术层面,先进自动化系统的引入如同为管制工作配备了智能助手。智能冲突探测与解脱系统如同敏锐的“电子眼”,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地扫描空域,通过复杂的算法预测航班飞行轨迹,一旦发现潜在冲突,便立即发出警报,并基于海量数据生成多种解脱方案供管制员参考。这种主动式预警机制,将管制员从繁琐的手动计算和时刻紧绷的冲突监测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复杂决策中。雷达显示与通信设备性能的优化,恰似为管制员擦亮了“双眼”、畅通了“耳朵”。高清的雷达画面能更清晰地呈现航班细节,精准的通信音质确保指令传递零误差,技术设备的升级显著提升了管制工作的效率与安全性。
管理层面的调控策略是维持航空运行秩序的指挥棒。科学制定航班流量管理策略,就像为繁忙的空域编织一张合理的网络。管理者依据机场跑道数量、地面保障能力以及管制员的实时工作负荷,通过航班时刻调配,避免航班在某一时间段过度扎堆。在早高峰时段,将部分航班的起降时间适当分散,既能缓解管制压力,又能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动态工作排班制度则充分考虑了管制员的生理和心理承受极限,借助大数据分析历史工作负荷曲线和实时工作状态数据,灵活调整排班计划。
人员培训层面的举措是提升管制员综合能力的“磨刀石”。针对性模拟训练如同为管制员打造的“实战演练场”,通过还原高密度航班运行、复杂天气、设备故障等极端场景,让管制员在安全的模拟环境中积累应对经验。在模拟强对流天气下的航班指挥时,管制员需要快速协调航班避让、调整飞行高度,反复的训练使其在真实场景中能处变不惊。心理辅导与压力管理培训则关注管制员的内心世界,专业的心理课程帮助管制员认识压力来源,学习呼吸调节、正念冥想等情绪调节技巧,掌握合理宣泄压力的方法。这些培训不仅提升了管制员的专业技能,更塑造了其坚韧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高压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三、评估与调控协同优化
工作负荷评估与调控机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协同优化的有机整体。工作负荷评估为调控机制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如同导航仪为船只指引方向。通过对管制员工作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测与分析,能够清晰了解当前工作负荷的分布情况,识别负荷过重的关键环节和时间段。而调控措施的实施效果,则需要借助评估机制进行检验,就像医生为患者诊断治疗效果一般。建立评估与调控反馈循环机制,便是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定期收集管制员工作负荷数据,包括任务完成时间、指令失误率、情绪波动等多维度信息,同时记录调控措施的实施细节与效果反馈。
当评估结果显示调控措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就需要深入剖析原因并及时调整。若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对某些复杂冲突场景的预警不够及时,那就针对系统算法进行优化升级,补充更多特殊案例数据,提升其识别能力;若动态排班制度导致部分管制员工作强度不均衡,就重新梳理排班逻辑,结合个人能力与工作偏好进行调整。航空领域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之中,新的技术应用、运行规则变化都会对管制工作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评估指标和调控策略必须与时俱进,持续更新。随着无人机物流的兴起,空域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评估指标需纳入无人机相关参数,调控机制也应针对无人机运行制定新的管理方案。
结语
高密度航班运行环境下管制员工作负荷评估与调控机制研究,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设计调控机制,为保障航空安全与提升运行效率提供有效路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航空领域的深度应用,可进一步探索智能化评估方法与调控手段,加强不同机场、区域间评估与调控经验交流共享,推动管制员工作负荷管理向更科学、更高效方向发展,以适应航空运输业不断增长的需求 。
参考文献:
[1] 李明,王伟。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负荷评估方法研究 [J]. 航空科学技术,2020,31 (08):35-40.
[2] 陈红,赵刚。基于多源数据的管制员工作负荷调控策略 [J]. 交通与运输,2021,37 (06):112-116.
[3] 周强,吴敏。高密度航班环境下管制工作负荷管理优化 [J]. 航空工程进展,2022,13 (04):567-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