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语文课堂运用“思体悟”实施思政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郭莉莉
库车市第七小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3000
引言
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习得的殿堂,更是塑造心灵、培育思想的重要园地。尤其在小学中高段,学生认知与情感迅速发展,如何在教授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巧妙且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成为亟待深入探索的现实需求。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有时难免生硬,而“思体悟”强调在思考、体验与感悟中实现价值认同,与语文学科人文性、实践性高度契合,为思政教育的有机渗透提供了天然桥梁。
一、 深入文本,以“思”启智,奠定价值认知基础
思政教育在语文课堂的生根,始于对文本的深度思考。统编版教材选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导向,教师需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超越情节表层,触及思想内核。
(一)聚焦核心议题,设置思辨性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思想深处。统编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社会价值,教师需要设计能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应当避免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要能促使学生回到文本,通过分析具体语句和情节来形成自己的见解。以《将相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蔺相如的避是懦弱还是大智慧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思辨性,学生必须仔细研读文本中蔺相如三次避让廉颇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蔺相如称病不上朝的表面行为看似退缩,但结合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句话,就能理解其背后的深意。通过这样的文本细读和讨论,学生不仅能理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念,更能体会到这种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方式。
(二)鼓励多元解读,在碰撞中明晰价值
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不是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创造开放包容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观点交流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其中,《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的教学就很有代表性。在明确不劳而获不可取这个基本观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努力与机遇的关系。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农夫如果一边种田一边等待兔子,是不是更好的观点,这时就可以组织全班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勤劳是基础,但也要善于把握机遇;只等待机遇而不努力是徒劳的,但只埋头苦干不会抓住机遇也难以成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对勤劳实干的理解就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成为了更加立体、更具生命力的认知。
二、创设情境,以“体”共情,促进情感价值认同
情感是价值认同的催化剂。借助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文本人物或主题产生情感共鸣,是思体悟的关键环节。
(一)善用媒体技术,营造沉浸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主题,精心选择匹配的本地历史文化场馆或遗址,组织学生亲临现场,在真实的场景氛围中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蕴含深厚历史底蕴或精神内涵的主题。以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林基路烈士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内,学生们通过观看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展品,聆听讲解员讲述林基路烈士在库车工作、战斗直至英勇牺牲的光辉事迹,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参观结束后,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英雄人物壮举或崇高情怀的段落。这时,纪念馆现场带来的心灵震撼与课文文字产生强烈共鸣,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对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油然而生由衷的敬仰与感恩之情。关键在于活动前需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和目标引导,活动后及时组织深化感悟的交流研讨,确保体验活动紧扣教学核心目标,最大化育人效果。
(二)角色扮演与体验活动,深化情感代入
角色体验活动是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能暂时跳出自我,从他人视角思考问题,这种体验往往能带来深刻的情感触动。其中,《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舍己救人的故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模拟洪水来袭时的场景,其中一人扮演老支书,其他人扮演村民。当洪水(可以用蓝色布条象征)涌来时,老支书要组织村民撤离,最后自己却没能逃出。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扮演感受。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老支书的牺牲精神,这种理解远比单纯听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
三、联结生活,以“悟”导行,实现价值内化迁移
思体悟的最终指向是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得的思想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日常行为。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是完成这一跨越的必然路径。
(一)挖掘生活关联点,引发反思
教师需要设计能引发学生自我对照的提问,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思考。以《争吵》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两个好朋友因小事产生矛盾又重归于好的故事。在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中两位主人公和好的关键是什么?回忆一下你最近和同学发生的小矛盾,如果现在重新处理,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提问能促使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宽容、沟通等品质与自身经历对照。有个学生在分享时说:上周我和同桌因为借橡皮的小事冷战,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像课文里那样主动说句对不起,就不会难受好几天了。通过这样的生活联结,课文传递的价值观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二)设计实践性任务,引导行动
教师应根据课文主题设计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践行所学。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单元后,可以布置家庭环保小卫士的任务,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家里的水电使用情况,并提出三条切实可行的节约建议。有个学生发现家里洗澡用水较多,就建议家人在淋浴时放个桶接水,用来冲厕所;另一个学生发现空调温度调低一度也能很凉快。这些源于课文学习又贴近生活的实践,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环保不是空洞的口号。通过这些具体行动,课文传递的价值理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应紧扣“思体悟”这一核心,通过深入思考文本价值、沉浸体验情感内涵、积极联结生活实践,思政教育便能自然地流淌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舒情 .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基于价值澄清理论视角 [D]. 山东 : 青岛大学 ,2022.
[2] 剡王强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思、体、悟”课堂教学模式 [J].求知导刊 ,2025,(01):80-82.
[3] 马青翠 . 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析 [J]. 北京教育 ,2024(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