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文化情境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再整合
郭佳杨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精神标识。中秋节以其团圆、美好的寓意,以及丰富的文化意象,如秋、月等,在古诗文中频繁出现,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将中秋节文化情境融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再整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一、与中秋节有关的意象表达
(-) “秋”意象的内涵与类型
秋天,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韵味的季节,它既是谷物成熟、丰收喜庆的季节,也是天气逐渐转凉、万物趋向凋零的季节。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秋被赋予了两层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交融的内涵:一是丰收带来的喜悦,二是肃杀引发的悲伤。其中,悲秋之作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尤为常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在初中古诗词里,与秋意象相关的内容大多 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曹操在《观沧海》中写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出沧海在秋 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力量,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李商隐的《夜 期未有期, 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和“秋池”这两个意象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深刻地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初中语文教材中秋的意象内涵极为丰富,即使是相同的意象,由于诗人在不同阶段的感悟、体会不同,也会使每首诗的意蕴更加深厚、多元。同样是写“秋风”,曹操的《观沧海》中的秋风展现出雄浑壮阔的力量,凸显出其豪迈的气概;而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秋风,则烘托出女子的孤独、憔悴,尽显婉约之美。
(二)“月”意象的内涵与类型
月亮意象的出现,大多与烘托气氛、思念故人、客居他乡、思念故乡、追忆过去以及想象延伸等紧密相连,它宛如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着古人的情感世界与现代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
月亮形象在教材中主要有三种呈现形式。
其一,作为事件的环境描写对象,通过对月亮的细腻描写来烘托自然环境的氛围,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鲁迅的《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此处的月亮为孩子们去看社戏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夜晚的美好与纯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月亮的描写不仅展现出故乡美丽的景色,更为下文闰土的出场奠定了情感基调,勾起了人们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其二,将月亮本身作为叙述和描写的对象,通过对月亮的细致刻画来展现其美丽与神秘。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堪称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细腻地描绘出了月光的澄澈、皎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月夜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豁达心境。
其三,作为寄托情感的意象代表,借月亮来抒发作者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结合中秋明月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比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深刻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中秋节”相关意象表达
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此外,中秋节还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这些故事为中秋节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整合语文教材中体现中秋传统文化的内容,仔细梳理能够展现传统民俗风情的课文,积极引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以此来拓宽学生 挥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举杯”等元素,通常能够与中秋节相关联。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 “大家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下古代的中秋节。”通过这样的引导和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中秋节核心意象——秋、月的抒发与写作方式
(一)以物言物——《观沧海》
以物言物的月亮呈现方式,主要是依据月亮的形状变化、光亮等客观特征进行描绘,属于写实意象的范畴。此类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主要起到渲 烘托气氛的作用, 它们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客观地描述意象的特点,不赋予过多的象征意义或深层内涵。 《观沧海》 中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处所描写的月亮与太阳、星辰一 样,都是作者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诗人通过对沧海的壮阔描绘,展现出一种雄浑磅礴的气势,而月亮在此处并没有明确的情感含义和文化内涵,仅仅作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却为整首诗营造出了宏大、磅礴的氛围。
在以物言物的表现方式中,月亮常常能够烘托、渲染出特定的气氛。杜牧在《泊秦淮》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诗人将烟、寒水、月、沙等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进行了细腻的描写,重点突出了这些意象所具有的朦胧、清幽之感,使整个诗歌画面呈现出一种浮动、忧愁、柔静的氛围。月亮在此处作为营造氛围的重要元素,虽然没有额外的意象表达,却与其他意象相互映衬,将诗人在秦淮河畔的复杂心境烘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朦胧、迷离的夜晚,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无奈。
(二)由物生情——《峨眉山月歌》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便是由物生情写作方式的典型代表。李白一生历经漂泊,从青年时期离开蜀地,行舟路上看到青山吐月,彼时的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多年之后,当他再次来到此地,月亮依旧,然而时光流转,人事已非,月缺人不圆,他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将他的离情别绪寄托于绵绵不尽的江水中,离情绵延之感如同滔滔江水,永无止境。峨眉山月在这首诗中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成为作者情感的寄托和载体,承载着他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变迁的感慨等复杂情感。读者通过对峨眉山月的描写,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内涵,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与悲欢。
(三)以物象征——《渡荆门送别》
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由于作者的情思心绪不同,看待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视角,从而赋予事物不同的象征意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白在离乡之时,发清溪,向三峡,渡荆门,东下游览楚国故地。他一方面被眼前的壮美奇景所震撼,生发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赞叹,描绘出月亮在江面上的倒影如天上飞来的明镜一般,给人以无穷的遐思,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另一方面,他又满怀思乡之情,通过描写月夜江水的宁静、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景象,抒发了对故乡深深地眷恋。此时的月亮成为思乡情感的象征,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让读者能够透过月亮这一意象,触摸到作者内心深处对故乡的不舍与牵挂。
此外,在描写月亮景象时,还有一些超越时空界限的想象内容。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若许”表示一种假设虚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许,但愿今后自己能够清闲无事,趁着月色朦胧、明月高悬之时出游。此处的月亮意象以联想的形式呈现出来,代表着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进一步丰富了月亮意象的内涵和表达形式。
三、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一)教材的重要性与使用要点
在讲解秋意象、月意象等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梳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系统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为例,教学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理解词中中秋意象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掌握诗词赏析方法;教学重点是理解月亮意象及作者借月表达的情感,难点是领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内容除字词释义、诗句解读,还可拓展中秋文化背景、苏轼生平经历;教学方法上,讲授法讲解基础知识,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词中情感与哲理,情境教学法创设中秋赏月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二)循序渐进的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在中秋节文化意境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制定循序渐进的、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与方法。
七八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相对较为简单。此阶段文化情境和意象教学,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感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资料搜集与想象联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 中秋节相关诗词时,可让学生搜集中秋节习俗、传说等资料,通过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不同地区中秋节习俗,对比差异,感受文化多样性;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诗词描绘的中秋夜,分享感受,增强情感共鸣。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中秋习俗大收集”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省份乃至不同国家的中秋习俗,制作成手抄报或 PPT 在课堂上展示。同时,开展“诗词中的中秋夜”想象分享会,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自己置身于诗词所描绘的中秋场景中,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悟。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为让学生更好感受语文学习趣味, 增强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认同 教师可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举办中秋文化讲座,邀请 式及相关文化典故。通过讲座,学生能更全面地了 拓宽文化视野。在讲座过程中设置互动环 秋习俗,如云南的彝族跳月、安徽的堆宝塔等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中秋习俗,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跨学科讲座,介绍诗词创 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文化繁荣等方 词创作的影响。例如,介绍唐朝科举制度对文 体会他诗词中蕴含的愁苦;介绍张九龄在政治上的成就 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1. 整合多篇中秋诗词开展群文阅读
选取教材中与中秋相关的多篇诗词,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晏殊的《中秋月》等,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这些诗词,初步感知每首诗词的情感基调与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提供阅读单,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象、情感、主题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阅读单上设置问题,如“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分析其作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烘托中秋氛围”等,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思考。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诗词中中秋意象的异同。学生们发现,虽然这些诗词都运用月亮意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但在具体表现手法和情感侧重点上各有不同。比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将思乡之情扩散至普天下游子,引发广泛共情;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壮阔,强调同一轮明月下人们对远方亲人的共同思念;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借神话传说表达出孤独寂寞之感。开展“中秋诗词意象大比拼”活动,让小组之间竞赛,找出不同诗词中意象运用的独特之处。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深入挖掘诗词意象的内涵和特色,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2. 结合《月迹》开展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学习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时, 紧密结合中秋节文化情境。 首先 教师运用讲授法介绍《月迹》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引导学 的向往。通过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 展示孩 呈现出文章中描绘的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主题讨论,探讨文中月亮意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析月亮意象,有的从孩子们的行为和心理出发 有的从文章的主题出发,认为月亮代表着 实现理想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 分享自己对美 步深化对月亮意象的理解。
四、结论
通过对“中秋节”文化情境下初中语文教材的再整合研究与实践,充分证明了合理运用意象教学理论,结合多样化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探索利用智能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为学生营造更加丰富多元、高效优质的学习环境,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现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秀君. 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22.
[2] 张菁.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秋”意象的教学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202
[3] 杨晓 . 统编版初中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调查研究——以青岛市 S 区初中学校为例 [D].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作者简介内容:姓名:郭佳杨 出生年月:1989 年10 月 性别:女 籍贯: 民族:汉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博士在读 职称:编辑中级 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教育艺术 单位:出版社《语文导报·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