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班主任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与实践策略
高亚男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6
引言
在技工院校育人体系中,与传统学科教师不同,班主任通过日常管理、实训指导、职业规划等全方位介入,能够实现对学生价值观、行为习惯、专业能力的持续塑造。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推广的背景下,班主任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纽带,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产教融合的深度与质量。因此,系统研究班主任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实践策略,有助于提升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基层智慧。
一、技工院校班主任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关键作用
(一)思想引领
技工院校班主任作为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者,其思想引领作用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化程度。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班主任要打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解构“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等抽象概念,将其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职业信念。班主任要敏锐把握新一代技校生的思维特点,运用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呈现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特别要纠正“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偏见,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工匠精神与专业理论课有机融合,可以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强调标准规范的严肃性,在电气控制课程中突出安全操作的严谨性,构建起立体化的价值观培育体系。
(二)行为规范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班主任通过建立严格的行为规范体系,将职业标准转化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在实训教学中推行“6S 管理标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要求学生在工具摆放、设备维护等细节中养成标准化操作习惯。针对 00 后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班主任要创新监督方式,如采用智能手环监测实训专注度,利用实训室监控系统回放分析操作流程,通过数据化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行为偏差。行为规范不是机械约束,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理解每项标准背后的技术原理,如电工专业中“线缆横平竖直”的布线要求实则关乎电路稳定性,促进学生从被动遵守转为主动践行。
(三)榜样示范
班主任的自身形象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其言行举止会通过“观察学习”机制深刻影响学生的职业态度。当班主任在示范电路故障排查时展现出分毫不差的测量精度,在演示数控编程时坚持反复调试直至完美,专业场景中的身体力行比任何说教都更具说服力。班主任要善于构建多维度榜样体系,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开展“匠人面对面”活动,组织优秀毕业生录制“我的技能成长史”微视频,甚至在班级设立“每周工匠之星”评选,形成立体化的示范效应。
(四)情感支持
工匠精神的持久性培育离不开情感纽带的维系,班主任可以采用“成长型思维干预法”,通过分析脑科学原理使学生理解技能提升的非线性规律,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在顶岗实习阶段,班主任可以创建“远程工匠加油站”平台,用语音日记方式跟进学生工作状态,当学生遭遇企业导师批评时,通过肯定进步—指出问题—表达期待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的深层价值在于培育职业幸福感,班主任可组织“技能发现之旅”活动,引导学生从完美焊缝的光泽度、精密零件的配合度中体验技术之美。
二、技工院校班主任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具有职业导向的德育体系
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中植入企业元素,车间管理的“班前会”改良为“晨间职业素养课”,每日用 10 分钟解析一个工匠精神微案例,开发《专业伦理工作手册》,针对不同专业特性设计德育重点,如数控专业强调“尺寸零误差”的精度伦理,烹饪专业侧重“食材不欺客”的诚信准则,使抽象价值观具象为可执行的操作规范。班主任可联合企业开发“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列举实习中常见的态度问题,通过情景剧形式展现其可能引发的质量事故,在评价体系上创新“技能 + 品德”双维度考核,如电工专业把“线路布局美观度”纳入实训评分,既考核技术水准又评价职业审美,通过评价导向促使学生将工匠精神转化为下意识的行为准则。
(二)开展“学徒式”育人机制实践
班主任要突破传统师生关系,构建亦师亦匠的新型互动模式。借鉴德国“学徒工日志”的做法,要求学生每日记录三个技术改进点,班主任通过批注日志与学生展开专业对话,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思维习惯。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建立“技术攻关小组”,选取企业真实案例作为课题,指导学生按照“现象观察—数据采集—方案比选—验证改进”的工程思维流程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践价值。
(三)强化“日常渗透式”管理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于把职业标准转化为生活常态。班主任可以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植入职业元素,如电气专业班级将开关面板改造成电路故障排查实训台,课间十分钟的“随手测”活动使技能练习融入日常生活;模具专业班级的卫生值日表细化到“窗轨凹槽清洁度评分”,5S 管理标准转化为生活习惯。班主任可建立“职业行为银行”,学生每日存入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存款”,支取用于兑换企业参观、大师座谈等“发展货币”,校烹饪专业实施的“食材生命周期管理”项目,从原料采购、储存到边角料利用全程由学生负责,班主任通过展示同一批土豆从“发芽丢弃”到“发芽部分培育成盆景”的转变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物尽其用”也是一种职业智慧的体现。
(四)激发内驱力的激励机制设计
有效的激励设计要唤醒学生的职业自尊,班主任可以构建“看得见成长”的动力系统。设计“技能成长可视化路径图”,把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能力要求转化为阶梯式小目标,每完成一个段位即在班级文化墙点亮相应的技能徽章,同时创新“第三方认证”机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技能认证官”,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盲评,当企业专家对着某匿名学生的零件装配体说出“这个配合精度可以直接上线使用”时,这种来自业界的客观认可往往成为学生终身铭记的职业启蒙时刻。班主任可以建立“工匠精神积分交易所”,学生可以用积分竞拍稀缺资源,而积分获取必须通过“超额质量”等真实努力来兑换,某智能制造班开展的“我的技术名片”活动中,班主任指导学生把最佳作品制作成个人品牌卡片,当学生在招聘会上用实物证明技能水平时,此类具象化的能力呈现比任何简历都更具说服力。
结语
技工院校班主任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桥梁,其育人实践既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政策号召的响应,当前,随着“新八级工”制度的推行,社会对工匠价值的认知正在发生积极转变,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在即时满足心态蔓延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十年磨一剑”的职业信仰,仍要广大教育工作人员在方法论上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马剑 , 王慧琰 , 孙兰军 . 校企”双元”共铸工匠精神——以衡水技师学院为例 [J]. 中国培训 , 2023(2):46-47.
[2] 孙晓哲 . 浅谈技工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 [J]. 电脑校园 , 2023(4):15-16.
[3] 王倩莹 . 浅谈立德树人理念在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J]. 新智慧 , 2023(3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