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乡土,感知大美
王甜
漯河市第五初级中学 河南漯河 462000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着重强调了“立德树人”与“学科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新课标提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国家教育部在 20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指出地理学科需融入“传统生态智慧”“地理景观文化”(如农耕文明、水利工程)和“民族地域特色”,通过自然与人文结合增强文化认同。此外,国家还提出了“大美中国”的理念,旨在引导学生从对乡土的初步认知出发,逐步升华至对国家自然风貌与人文内涵之美的深刻认同。这一理念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家园的热爱。
针对这些政策导向,面临着实践层面的迫切需求。学校以地理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期破解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以“大美中国”为统领,从“乡土之美”渐进至“国家之美”,融合立德树人与学科育人,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爱国情怀。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区域文化资源与学科社团融合的育人机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和分析区域文化资源在学科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为学科社团的教育活动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为其他地区或学校在类似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实践意义: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范例。通过将漯河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融入学科社团活动,本研究旨在展示如何将地方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这一实践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漯河地区的传统文化,还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
三、地理社团的实践路径设计
核心理念:以“行走漯河”为主线,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感知、探究、表达并践行地理知识,构建“感知—探究—表达—践行”四阶路径。
路径一:乡土资源课程化
策略:为了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美丽漯河我的家》,并设置了以下单元:
单元 1 :九千年回响——贾湖遗址中的地理密码,通过探索贾湖遗址,揭示其蕴含的地理知识。
单元 2 :字圣故里——许慎文化与汉字地理,结合许慎文化,探讨汉字与地理的关联。
单元 3 :水韵沙澧——河流生态与城市发展,研究沙澧河的生态状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单元 4 :舌尖上的地理——食品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漯河食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
路径二:社团活动项目化
案例1 :贾湖遗址研学
活动设计:我们组织学生前往贾湖遗址进行研学活动,通过土壤采样分析(使用地理工具)、聚落选址模拟(利用 GIS 地图)以及骨笛音律与气候关联探
究(跨学科合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索地理知识。
案例2 :沙澧河生态护卫行动
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组织了沙澧河生态护卫行动。活动包括水质监测实验、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及滨河绿道规划提案(公民参与实践)等,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态保护。
路径三:成果表达多元化
学生产出: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包括文化地图手绘作品(如《漯河文化资源分布图》)、微纪录片《寻味漯河:从小麦到面包的旅程》以及校园文化墙“大美漯河”主题展览等。
路径四:评价体系过程化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采用了“成长档案袋”评价方式。档案袋中包含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实践报告、创意作品、同伴互评以及社区反馈(如文化馆合作认证)等,旨在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1. 育人成效
认知提升方面, 90% 的学生能够列举出三项以上的漯河文化符号,并对其地理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情感认同方面, 85% 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更加强烈,并愿意积极宣传漯河文化;能力发展方面,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结论基于活动观察记录得出。
2. 反思优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企业参观的安全管理方面需要更加谨慎;此外,部分活动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如产业区位分析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建立“学校 - 文化场馆 -企业”三方协作机制,以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其次,设计分层任务卡,包括基础版和进阶版,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
漯河区域文化资源构成了“大美中国”教育的生动素材,漯河五中地理社团通过“四阶路径”构建了这样一个育人循环:文化感知(乡土浸润) $$ 科学探究(地理视角) $$ 情感共鸣(家国情怀) $$ 行动担当(公民素养)。这一模式为我市其他初中提供了“低成本、深度融合”的本土教育方案;同时,它也激励着学科社团从单纯的“兴趣小组”转变为具有育人功能的“平台”。
通过贾湖骨笛的悠扬旋律,我们聆听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声;在沙澧河的波光粼粼中,我们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漯河五中的地理社团正将脚下的土地转化为“大美中国”的生动课堂。
本文系2024 年度漯河市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阶段区域文化资源协同育人的研究》(课题编号:LHKT202425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