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过渡期饮食方案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周肖虎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TICU 江苏常州 213000
重症医学科多收治危重症患者,患者常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意识障碍等因素而无法经口进食。由于此类患者因疾病影响,机体处于高消耗、高代谢状态,为确保营养摄入满足患者机体需要,常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多项研究表明[1]:科学、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系统化的肠内营养主要分为管饲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处理阶段、管饲喂养维护阶段和管饲喂养过渡阶段。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多采用肠内营养泵持续输注的方式,该方式虽可保证机体能量的摄入,但也对患者脑—肠轴功能造成影响,导致消化系统分泌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症状。肠内营养过渡期饮食方案指从管饲喂养过渡至经口饮食阶段,采取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以促进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管理其胃肠道症状,提高患者经口进食的耐受性,以促进患者安全、有效经口进食[2]。本文将肠内营养过渡期饮食方案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中,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24 年1 月~2024 年12 月本院 收治并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症患者84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 例。对照组中男 28 例,女 14 例,年龄 38~82 岁,平均年龄(58.9±4.6 )岁;观察组中男26 例,女16 例,年龄40~81 岁,平均年龄( 59.3±3.9. )岁。纳入标准为:(1)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2)经治疗病情稳定,拟经口喂养;(3)有自主意识;(4)能配合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1)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或有胃肠道手术史者;(2)管饲喂养期间有胃肠道症状者;(3)肠内营养过渡期仍需机械通气者;(4)无法经口进食者;(5)因死亡、转院或自动出院而退出研究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具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予常规饮食指导,即患者病情稳定后,遵医嘱停止管饲喂养,指导患者经口进食,以清淡流质为主,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和软食,最终达到普食。观察组则实施肠内营养过渡期饮食干预方案。具体方法如下:(1)饮食量和饮食间歇的调整: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拟将管饲喂养转变为经口进食前2~3d,应有计划地进行饮食量的调整,遵循白天进食、夜间不进食的原则,改变常规使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匀速输入肠内营养液,转变为将每日所需输入的肠内营养液分为3~4 次输注,如患者无严重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表现,可适当提高肠内营养输注速度,达到 100~120ml/h ,避免长时间处于饱腹状态。同时应尽可能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将其安置于半卧位或坐位,以促进胃肠道蠕动。(2)过渡期饮食干预:暂停管饲喂养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活动情况计算其每日所需能量,为其选择合适的食物。可将能全力、康全苷等肠内营养制剂与米汤、米糊等进行混合,嘱患者经口进食,既可确保营养满足机体需要,又可逐步完成肠内营养制剂到普通食物的过渡。此后可逐渐减少食物中肠内营养制剂的比例,增加食物的比例,并增加食物的种类,如炖蛋、米粥、藕粉、烂面等,并辅以鱼汤、鸡汤等以确保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食物烹饪应适应患者的口味,增强其食欲;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每日除三餐外,还应增加下午点心和睡前点心,以避免其产生饥饿感,同时满足每日所需进食的总能量。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过渡期第 3d 腹胀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饮食量不达标的发生情况。1.3.1 腹胀:采用数字评分法,嘱患者从 0~10 中选出1 个数字表示其目前腹胀感受,所选数字越接近10 表示其腹胀感越严重。
1.3.2 饮食量不达标:计算患者每日所需能量,如每日进食量的总能量不足目标能量 60% 即认为饮食量不达标。每日所需能量=体重 × (25~30) kcal/kg/d ,摄入食物能量的估算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两组腹胀评分的比较采用 t 检验,饮食量不达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过渡期饮食干预方案后,过渡期腹胀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饮食不达标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 1。
表 1 两组腹胀评分和饮食不达标率的比较

3、讨论
危重症患者由于其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自主摄食能力下降,在肠内营养治疗期间,为确保达到每日肠内营养目标量,可出现昼夜不停持续泵入肠内营养制剂。虽可保证机体摄取足够的能力,但也改变了消化系统的节律,对患者脑—肠轴功能造成影响。当管饲喂养结束,转变为经口进食时,即肠内营养治疗过渡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现食欲下降、腹胀、睡眠障碍等症状,并持续影响至其出院后[3]。因此在危重症患者管饲结束前尽快恢复其进食—空腹节律,促进其平稳过渡至经口饮食,成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过渡期饮食干预方案在管饲喂养停止前,有计划地进行进食间歇的调整,以促进胃肠道蠕动的恢复,循序渐进地予以经口进食,并将较低能量的米粥、米汤代替高能量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轻患者的饱腹感,刺激其食欲的产生,缓解患者的腹胀感[4]。
此外,在管饲喂养停止,过渡至经口进食的过程中,由于患者食欲下降、吞咽困难、进食量不足、进食种类不合理等问题,所摄入的能量常不能满足患者机体需要,造成营养不良,影响患者远期恢复。过渡期饮食干预方案通过在管饲喂养期间逐步延长进食间歇期,经口进食喂养期间提供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增加入睡前的点心,以确保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
综上所述,本文对危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过渡期饮食干预方案,有效提高了患者自肠内营养至经口进食过渡期的饮食量达标率,对预防并减少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经口饮食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荣才,魏俊吉.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消化与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16)[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21):1643-1647
[2]杜金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过渡期饮食干预方案构建与临床效果研究[D].浙江:湖州师范学院,2021
[3]杜金磊,廉洁,龚莉,等.从人体生物性节律角度阐述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现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2):198-201
[4]丁娟,张凤勤,付文芳,等.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0,54(4):4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