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高贵娥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八中学
新的课程标准(2022)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五大基本要求,即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时间空间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主干素质,并将之定位为教育价值目标,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从关注本学科教学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关口,但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全面能力及主干素质培育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选择新型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加强学生历史主干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奠定了基础。教师须打破“厚事实而轻规律”的传统思维,树立“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唯物史观学习,运用情境设置、问题驱动与讨论研究的方式调动学生,使他们在脱离僵化而窄化的历史视野当中,能够利用经济发展基础与高层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思维进行解释历史事件与人物,能够从发展的、联系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从而逐渐形成科学历史观。此外,教师起到引导与组织的作用,根据教材的内容架构知识框架,协助学生对唯物史观含义的理解。
授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宋代经济发展”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解《清明上河图》汴河交通和城内市场状况,同时结合课本中的“占城稻广泛传播”“手工业的发展”等史实提问“宋代繁华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经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为商业经济奠定基础,加强商业繁荣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然后安排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主题讨论会,根据课本“明朝末年早期新兴生产方式开始萌芽”,“大量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斗争等领域发表个人观点。正面论点由“张居正改革失败和严苛的赋税征收”一事论证封建制度衰亡的确定性;反面论点由“李自成突然崛起和外力助清军入关”一事论证封建制度衰亡的必然含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二、绘制学习链条,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形成历史认知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要使教师将历史时空观念的教学作为教育主体,让学生在思考中实现“时空结合”,如教授学生画出时间轴、历史地图或者知识结构图,以实现帮助学生串联孤立的历史事实和概念,建立“时空结合”的思维模式,做到着眼于具体学科的相互关联而不是局限在一门学科内,跨学科的交叉,跨年级段的贯通,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立体的历史认识体系;坚持“从简到繁、步步递进”,即从具体的时间空间定位到立足时空背景的事件因果关系与客观规律等,做到学生在整理思维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即 200 年官渡之战、208 年赤壁之战、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和 221 年刘备建立蜀国、229 年孙权建立吴国。其次引导学生掌握横向的线性时间线,标注重要的历史事件及联系,比如“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局面”的理解能力。然后向外拓展学习领域,进行纵向的时空拓展,在前面学过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基础上,再纵向联系到学过的“西晋统一全国”(280 年),另外加入一些小备注,比如“三国经济发展”可分别以魏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蜀国的蚕丝业为例子。在空间的范围内,利用课本中“三国鼎立形势图”,要求学生自己标注出魏、蜀、吴国的重要城市以及战事发生地,在理解并知道“三国鼎立形势图”与课本前几部分中的“东汉版图图”的异同,在思考为何三国“宁为鸡口,勿为牛后”、为什么要“退为荆襄门户”,如蜀国因为蜀道天险,固守大散关、江陵以图南向发展,吴国利用江防线固守上游,积极发展海军力量等。
三、挖掘真实素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史实的客观阐释是历史学习最基础的方法,对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良好训练,体现着史学科学性的客观要求。教师应当重视史实作为教学资源本身的价值,克服“以课本为主、课本中最具权威性”的老思维,引导学生树立“理论源于事实且应当结合历史分析”的认知观念。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丰富的史实,包括名言摘录、图片资料、考古发现、历史表格等,同时在不超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再补充进一些典型性的原、二次史料,为学生提供研究对象。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朝统一中国”这一板块的时候,教科书引用《史记·秦始皇本纪》“度量衡皆一”“驰道属车之制”的记载作为话题引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提供如下三个历史材料供学生参考:一个是关于秦朝度的文物图片,证实其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实施;再一个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出土的秦简中找到的秦代法典中的有关规定,阐述这个“同一制度”是怎样贯彻实施的;然后一个是由汉代《尚书序》的记载“秦烧书,子亥( 孔)闾 ( 丘 ) 聚藏之”联系到课本“焚书坑儒”这个事件,发问:“如何根据这样的史料公允评价秦始皇对文化的统治政策”,以此激发学生各分成小组讨论该问题,一个小组比较《史记》记述与实际的秦权文物,验证度量衡制度的确切存在;再一个是对秦简与《尚书序》两种史料形式加以比较,认为秦简这类一手史料比其他的可靠程度更大;一个小组是在以上两个小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比较两个法令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统一度量衡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而禁绝文明则破坏了知识的发展”。如在讲授“洋务运动”这一内容时,笔者除了提供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江南制造总局生产表(1867年)》和《容闳 ∠ 西学东渐记 > 中的资料,以及教材中“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图”进行分析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证据论证“洋务运动是现代化的开端”这个结论,训练他们对多证据论证历史的判断能力。
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是当前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客观历史观念的能力,知道如何用科学的历史眼光看待问题;建立起一条学习的路线图,帮助他们形成时间空间观念,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用一手的资料来提升他们的历史证据研究能力,可以凭借可信的文史资料探究历史事件。这些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历史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爱萍 .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 2025,(03): 15-16.
[2] 叶巧云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J]. 名师在线 , 2024,(27):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