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路径探究
韩剑丽 赵芳
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 041000
引言
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强调对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时空变化及区域差异的整体认识。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关键时期,探讨其有效培养路径,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系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重要性
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具有学科基石作用。该素养要求学生超越孤立地理事实的识记,深入理解位置、自然要素与人文活动之间的复杂互馈关系,并分析其在特定区域形成的统一性及演变过程。掌握综合思维能够引导学习者系统解构地理事物的多层级结构,例如在解析城市内涝现象时,统筹考量气候特征、地表覆盖状况、排水设施布局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协同影响。这种思维模式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结构化发展,避免知识获取的碎片化,为其形成科学空间观念及区域分析能力奠定逻辑基础。
2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中面临的困难
2.1 要素互馈关联认知薄弱导致系统分析碎片化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中,以欧洲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成因的活动题为例,学生在综合思维培养上存在要素互馈关联认知薄弱问题。对欧洲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要素虽能分别认知,但难以把握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导致分析气候成因时思维局限,只能碎片化罗列单个要素,无法形成完整系统认知。
2.2 时空尺度转换能力缺失制约演变规律把握
区域发展过程的多尺度嵌套特征构成思维断层,如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 长江三角洲聚落演变 " 的研究案例,学生仅能静态描述当前上海港区设施规模,却难以构建 " 唐宋时期江海联运节点—明清漕运枢纽—近代通商口岸—现代集装箱深水港 " 的连续时空坐标,尤其对河口沙洲发育速率与港口区位迭代的匹配关系认知模糊。该局限导致聚落功能演变被简化为阶段性罗列,动态协同机制解析深度不足。
2.3 区域特征要素耦合建模能力尚未建立
地理综合体形成机制需多维度推理支撑。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应用”教学案例为例,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教学中,学生虽知晓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捷等地理要素利于聚落建设,但实践表现欠佳,实践中仅 16% 学生能整合坡度数据( <15∘ )、水源距离( <500 米)、交通线路等参数构建居住适宜性指数,普遍缺失将等高线抽象信息转化为三维空间决策模型的定量能力。
3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路径
3.1 要素互馈建模的系统化实践路径
初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需通过要素互馈建模实现系统化实践。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研究为例,教学中可构建“自然基底—人类干预—环境响应”的互馈框架。自然要素层面,引导学生解析地形破碎、土质疏松与季风降水的耦合作用,理解物理侵蚀的链式反应;人为要素层面,通过历史影像对比,揭示过度开垦、植被破坏如何改变地表覆盖特征,放大自然侵蚀效应。实践环节设计多要素控制实验,模拟不同植被覆盖率下坡面径流对土壤的剥离能力,观察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的动态关联。最终,整合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数据,构建水土流失风险评估模型,将离散要素转化为可量化的互馈关系网络,培养从要素识别到系统建模的综合分析能力,形成对地理环境复杂性的深度认知。
3.2 时空耦合认知的阶梯式建构方案
在初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中,时空耦合认知的建构需立足教材范例阶梯式推进。湘教版八年级上册《西北地区》将其发展历程转化为4 级立体阶梯,各对应特定时空维度:第一阶梯(基础时空层)中设交互式中国地图沙盘,学生触控标注西北地区经纬度范围,同步触发地形气候投影,直观呈现“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的自然基底;第二阶梯(古代时空层)中呈现丝绸之路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路线与沿线城市,分析路线选择原因,认识地理位置、水源等自然因素对古代交通、贸易、聚落发展的制约作用;第三阶梯(近现代时空层)中搭“政策- 交通- 产业”联动平台,通过资料展示西北基础设施成就(如兰新铁路)及国家政策(如西部大开发)的影响,对比古今发展主导因素,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农业(如灌溉农业)、工业(如石油开发)的变化;第四阶梯(当代时空层)中多维度呈现当代发展,借“三北”防护林等案例让学生理解人地协调;通过新能源产业资料,引导分析优势及发展模式转变;结合“一带一路”,探讨西北新机遇与挑战,拓展国际空间认知。通过建构 4 级立体阶梯,学生可形成对时空耦合机制的深度认知。
3.3 区域特征解构的矩阵化训练范式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中,可运用区域特征解构的矩阵化训练范式培养综合思维。以新疆区域研究为例,构建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源)与人文要素(农业、交通、产业)的解构矩阵。自然维度下,学生分析“深居内陆” + “三山夹两盆”的自然要素如何塑造干旱气候特征,以及高山冰雪融水对绿洲农业的支撑作用;人文维度则探讨葡萄种植与海鲜养殖的产业布局逻辑,结合航空运输解析特色产品外销的交通依赖。通过矩阵交叉比对,学生能系统识别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效应,以及技术创新对地理环境局限性的突破路径,进而形成对区域发展复合驱动机制的立体化认知框架。
结束语
初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需以系统化、阶梯化、矩阵化为路径,通过要素互馈建模深化系统认知,借助时空耦合建构突破演变规律理解瓶颈,运用矩阵化训练解构区域特征,引导学生建立“要素关联—区域综合—过程演化”的动态整体观。这不仅是对新课标精神的落实,更是培育未来公民科学思维与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素养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晶晶 .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路径探究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3,(11):35-36.
[2] 许娜娜 . 主题式情境教学助力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 [J]. 求知导刊 ,2023,(22):50-52.
[3] 杨晓丽 . 浅析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J]. 新智慧 ,2023,(04):120-122.
[4] 陆小妹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究——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为导向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2,(02):34-35.
[5] 司礼霞 . 基于思维建模的初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J].启迪与智慧 ( 中 ),20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