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同行,共育共赢
马敏
翁源县龙仙第二小学 512600
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浪潮下,县城小学教育正面临独特困境,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受外出务工潮影响,县城小学内家长普遍缺乏教育意识与能力,致使家庭教育近乎空白。同时,社区教育资源匮乏,难以弥补家庭缺位。在此背景下,留守儿童情感关怀缺失、行为习惯失范、学习动力匮乏等问题频发。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亟待探索创新多元协同的育人新模式。
2023 年 1 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1〕,科学界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系统构建协同机制。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我们着力探索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凝聚多方教育合力,打造良性教育生态,致力于通过三方协同联动,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全面成长。
一、家长层面: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养成的关键场域,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县城小学家长群体因忙于生计,普遍缺乏科学教育理念与方法,常陷入“不会管”“管不了”的困境,在家庭教育中力不从心。更有甚者消极对待,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诿给学校与教师。为有效改善现状,学校可通过以下举措,助力家长提升教育能力 。
(一)成立家委,共谋发展
学校依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2〕,民主选举家长委员会成员。通过召开会议、举办沙龙,邀请优秀家长为校发展献策。从转变家长观念着手,获得家长认同与支持,推动其主动参与家校共建。
(二)家长学习,亲子受益
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需向家长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并有效地督促及引导家长履行其家庭教育的责任〔3〕。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专题讲座、家长沙龙活动等,向家长们讲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针对留守儿童家长,专门开设线上课程,便于在外务工的家长远程学习。家长们从一次次培训中受益,找到了一条条家庭教育的捷径,应运而生了一批引领型的家长导师团队,为家校共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三)响应政策,提升教育水平
2022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4〕实施,“依法带娃”时代来临。作为县城小学,我校积极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通过常态化开展各类亲子实践活动,强化家长高质量陪伴意识,推动其自觉提升家教能力。
二、学校层面:构建协同育人新举措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社会的支持。在实践层面,县城小学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建立平台,家校沟通
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微信、QQ、学校公众号等平台,搭建便捷高效的家长沟通群。教师定期在群内分享学生学习动态、校园生活点滴、特色活动剪影及前沿教育资讯,打破家校信息壁垒,畅通双向交流渠道。同时,常态化开展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深入课堂,沉浸式了解孩子的校园日常,增进家校互信,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二)入户家访,关爱无限
学校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家里,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助力育人工作。我校一年级学生小陈比同班同学大三岁,家访发现他来自特殊家庭:父亲失联,母亲病逝,他只能与患有轻度精神障碍的外婆,以及常年卧床、精神失常的阿姨相依为命。由于缺乏关爱与正规引导,小陈成绩起伏不稳定,性格沉默孤僻。
为此,学校联动社区、妇联,为其家庭申请廉租房和生活补助,同时为小陈提供心理辅导与学习上的帮助,鼓励他积极交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小陈性格逐渐阳光开朗,学习成绩逐步提升,心理健康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
(三)学校主导,家长参与
在构建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体系过程中,学校着力搭建家校共育桥梁。每学期开学典礼,学校邀请优秀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并与学生共同接受表彰。家委会积极动员家长志愿者投身校园活动:校运会时,家长志愿者维持秩序、协助裁判;爱心义卖中,他们化身售货员、顾客,参与活动管理;春游活动里,家长既是管理者也是同行者。家长们主动参与,不仅深入了解学校工作,更助力于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三、整合社会资源,拓展育人场景
(一)“请进来”活动
为切实提升家长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能力,学校积极整合专业资源,定期邀请家庭教育领域权威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针对县城小学留守儿童占比高的现状,心理学专家围绕双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与关爱策略进行深度解析;家庭教育专家则聚焦亲子沟通技巧与关系构建,为家长传授科学育人方法。一系列活动有效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革新与能力提升,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的落地实施筑牢根基。
(二)“走出去”活动
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校外研学实践活动。依托当地气象天文科普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研学基地,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与互动体验,探索科学、感受人文、浸润艺术,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针对留守儿童,学校联动社区、青少宫、妇联及家庭教育促进会,开展“阳光成长计划”“冬日暖心”等系列活动,涵盖心理辅导、学业帮扶与兴趣培养。此外,学校携手校外活动场馆推出“周末文化之旅”,既充实了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也优化了教育环境,助力他们在温暖有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结语
学校是培育学生成长的沃土,家长则是孩子人生的首位导师。教育成效的达成,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的强大合力。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深度整合家庭的育人智慧与社会多元资源,打破教育场域壁垒,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三方共商教育策略、共育时代新人,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育人责任共担、发展成果共赢的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教基(2022)7 号
[2]《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2年)2 号
[3] 杨莉 .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困境及其突破〔J〕. 教学与管理,2024,(07):16-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 (2021 年 10 月 2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