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维修的应用研究
何伟枫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 and China
引言: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汽车维修行业却略显滞后。智能网联汽车具有复杂的电子电气架构、依赖算法运行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实时通信的数据交互模块等,都加剧了故障诊断和维修的难度。传统的维修技术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的维修需求,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维修的应用,探索与之适配的维修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可靠运行,推动汽车后市场转型升级。
一、智能网联汽车维修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体系复杂,增加维修难度
首先,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车辆集成了大量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形成复杂的电子控制网络。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任何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自动驾驶功能的正常运行,且不同品牌、型号车辆的传感器布局和通信协议差异显著,维修人员需精准识别并适配不同技术标准,难度极大。
其次,软件系统的深度应用也使维修工作更加复杂。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实现高度依赖软件算法,如自动驾驶决策算法、车联网通信协议栈等。软件系统的故障可能源于代码漏洞、版本兼容问题或恶意攻击,维修人员不仅要具备硬件检测能力,还需掌握软件调试、代码分析技能,能够定位和修复软件层面的故障。
(二)行业生态不完善
首先,在标准规范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兴领域,缺乏统一的维修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不同企业在故障诊断流程、零部件更换标准、软件升级操作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维修市场混乱,难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其次,维修企业的整体技术能力不足,多数传统汽车维修企业缺乏智能网联汽车维修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无法开展电子控制单元编程、车联网故障诊断等业务。即使部分企业尝试转型,也面临资金投入大、技术引进难、人才招聘困等难题,难以快速提升维修能力,无法满足市场对智能网联汽车维修服务的需求 [1]。
最后,专业维修人才严重短缺,智能网联汽车维修涉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汽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要求维修人员具备综合技术能力。然而,现有维修人员多以传统机械维修为主,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智能网联汽车维修需求。职业院校和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滞后,实践教学不足,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市场上的专业维修人才供不应求。
二、智能网联汽车维修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研发智能化维修技术与设备
首先,研发故障诊断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系统实时收集车辆传感器数据、车载系统运行状态数据,通过与标准数据模型对比分析,精准定位故障点,并给出维修建议。例如,当自动驾驶系统出现异常时,智能诊断系统能快速判断是传感器故障、算法错误还是通信中断导致,并提供相应的维修方案。
其次,开发专用的维修设备。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通信模块等部件,研制高精度的检测设备和编程工具。比如,研发具备多协议解析功能的车载网络诊断仪,可兼容不同品牌车辆的通信协议,实现对车辆网络系统的全面检测;设计能对自动驾驶传感器进行自动校准的设备,确保传感器的感知精度。
(二)构建数字化维修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车辆维修数据库,记录每辆车的维修历史、故障信息、零部件更换情况等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潜在的维修需求和故障规律,为预防性维修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分析某型号车辆的电池衰减数据,提前制定电池维护或更换计划,避免车辆因电池故障影响运行。
其次,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维修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从客户预约、接车登记、故障诊断、维修派工到完工结算,整个流程都通过系统进行管理和监控。系统可自动分配维修任务,根据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负荷,合理安排维修工作;实时跟踪维修进度,让客户通过手机端随时了解车辆维修情况;还能对维修成本进行精准核算,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2]。
(三)加强专业维修人才培养
首先,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调整汽车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电子电路、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课程内容,构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开设“智能网联汽车原理与技术”、“车载网络通信技术”、“汽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汽车企业、维修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维修场景和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的故障诊断、零部件拆装、软件升级等实操训练,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应重视在职维修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授课,帮助维修人员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方法。
(四)完善行业标准与规范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维修的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维修的技术流程、质量要求、安全操作规范等内容,为维修企业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准则。例如,制定自动驾驶系统维修技术标准,规定传感器校准方法、软件升级流程等;出台车联网数据安全规范,保障车辆数据在维修过程中的安全。
其次,建立维修企业资质审核制度,对企业的技术能力、设备条件、人员资质等进行评估,只有符合标准的企业才能获得维修资质。定期对维修企业进行检查和评估,对违规操作、服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进行处罚,督促企业规范经营。同时,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对维修企业的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等进行信用评级,向社会公开,引导消费者选择优质的维修企业,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网联汽车维修的应用研究对于推动汽车后市场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可以从研发智能化维修技术与设备、构建数字化维修管理体系、加强专业维修人才培养、完善行业标准与规范等方面入手,构建起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维修要求的综合体系,切实提升维修成效。未来,需要持续深化相关研究,紧跟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技术在维修领域的应用创新。同时,行业各方要协同发力,共同构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维修生态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姚可霞 . 智能网联汽车维修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4,(24):76-77.
[2] 柏帆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汽修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4,(18):14-15+18.
[3] 杨小英 . 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检测及维修中的应用 [J]. 汽车测试报告 ,2024,(0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