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管理中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周碧文
身份证号码:411102198910030260
引言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土地规划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还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开展土地规划管理中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选取原则
指标选取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揭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在特征与核心内涵,具备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避免主观臆断;系统性则体现为各项指标之间存在逻辑关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交叉,形成结构清晰的整体评价框架;代表性强调指标能够捕捉土地利用中的关键问题,突出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生态影响等核心维度;可操作性要求指标数据来源稳定、获取渠道明确,并具备量化分析的基础条件,以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在具体选取中,如土地开发强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不仅涵盖土地利用的广度与深度,还能够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全面、动态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与变化趋势,从而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1.2 指标体系框架
构建涵盖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衡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单位面积建筑面积等,能够量化反映区域空间开发的密集程度与土地挖掘利用的深度;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则选取地均 GDP、单位建设用地产值、地均税收等经济性指标,用以评估土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率关系,体现土地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在可持续性方面,引入生态用地比例、绿地覆盖率、土地复垦率以及单位面积碳汇能力等指标,重点监测土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上述三类指标相互关联、有机融合,在系统框架下共同构成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的综合测度,为土地规划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2.1 多因素评价法
多因素评价法是一种基于多元指标体系、系统衡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分析工具。该方法通过对多项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有效消除各指标在量纲和数量级上的差异,使不同性质的指标具备可比基础。在此过程中,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或 Z-score 标准化等数学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保证数据在同一尺度下的科学性与一致性。权重的确定则依据指标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实际影响程度,运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或变异系数法等客观赋权方法,增强权重分配的合理性与数据驱动特征。综合得分通过加权叠加模型计算得出,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效率。多因素评价法不仅体现了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也显著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在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差异、识别潜力空间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制定精细化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方法保障。
2.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系统性较强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将复杂问题结构化、定量化,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评价等领域。该方法通过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目标分解为准则层和指标层,形成目标—准则—指标的逻辑框架。在具体操作中,依据专家判断或经验对同一层次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并通过特征向量法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而完成权重的归一化处理与一致性检验,确保权重分配的合理性与逻辑自洽。相较于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不仅保留了专家经验的定性判断,还融合了数学模型的定量推导,显著提升了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同时,该方法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适用于多层次、多因素的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各评价要素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与解释力,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3.1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可对各区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系统排序与分类,从而构建起区域间土地利用效率的梯度分布格局。通过对土地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可持续性等关键维度的量化分析,能够识别出不同区域在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用地模式等方面的优势与短板。例如,部分区域由于过度追求建设用地扩张,导致土地开发强度超出合理阈值,但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却相对低下,反映出土地利用粗放、结构失衡等问题;而另一些区域虽开发强度适中,但受制于产业层次偏低或基础设施滞后,土地产出效能未能充分释放。进一步研究表明,土地管理政策执行力度、产业发展阶段、政府调控能力以及土地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均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内部与区域间的差异特征,有助于揭示土地利用问题的成因机制,为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2 评价结果应用
将评价结果深度融入土地规划管理实践,能够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系统性支撑。针对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区域,应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其在用地结构、产业布局与政策调控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依托示范引导机制推动先进模式的复制与推广;而对于利用效率偏低的区域,则需结合其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改进路径。例如,可通过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升存量用地再开发力度、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准入机制等方式,推动低效用地转型。与此同时,评价结果可作为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决策参考,为年度用地计划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及土地审批监管提供量化依据。进一步而言,还可将评价成果纳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体系,构建以节约集约为导向的土地调控机制,推动土地管理制度从粗放扩张向精准治理转变,从而实现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与效益的双重提升。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 . 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J]. 中国高新科技 ,2021,(01):107-108.
[2] 于长滨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估 [J]. 砖瓦 ,2020,(09):80-81.
[3] 陶慜 .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和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研究 [J]. 房地产世界 ,2024,(06):23-25.
[4] 谢卫玲 .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与集约用地开展方法分析 [J]. 乡村科技 ,2020,(1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