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谚语汉译中的文化传递研究
阿希达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一、蒙古族谚语汉译的必要性
1.1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谚语属于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既包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又蕴含着生活智慧,还是文化认同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借助谚语的翻译,不同文化之间就能达成相互理解和尊重,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蒙古族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汉译之时,蒙古族人对勤劳、坚持的看重被传达到汉语读者面前,而且蒙古族文化里有关努力和毅力的普遍价值也可以被汉语读者所了解并喜爱,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不只是体现于语言文字的转换当中。通过翻译策略的恰当应用,把蒙古族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义传递给汉语读者,从而做到文化的共享与交流。
1.2 汉语读者对蒙古族文化的认知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读者对于蒙古族文化的认知需求逐步增长,蒙古族谚语属于蒙古族文化的关键部分,它包含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历史经验,蕴藏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蒙古族谚语中常见“马背上的民族”,体现蒙古族人同马的深厚情感以及游牧文化特点。《蒙古族谚语集》显示,超六成谚语牵涉马、草原、游牧生活,这给汉语读者给予认识蒙古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渠道。翻译的时候,怎样把这些文化元素正确地传达出来,是个难题,翻译者要运用文化适应性翻译手段,再加上文化补偿办法,保证原文的文化内涵不会被误解或者丢失,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谚语翻译成汉语来讲,不但要表现出草原的辽阔和生命力,还要让汉语读者体会到蒙古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依靠,通过这样的翻译,汉语读者既能看到蒙古族语言的韵律美,又能领悟到蒙古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蒙古族谚语汉译中的文化传递挑战
2.1 语言差异引发文化信息缺失
蒙古族谚语汉译时,语言差异造成文化信息丢失的情况比较常见,蒙古语和汉语在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直接翻译往往很难把原谚语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思完全表现出来。蒙古族谚语里常见的动物象征,“马”在蒙古文化里象征自由、力量,在汉语里虽然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但是其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或许会有所区别。按照 Nida 的文化层次理论,语言翻译不只是文字的转化,还是文化的传递,所以翻译的时候要采用恰当的策略,文化适应性翻译,来弥补这种文化信息的丢失,像把蒙古族谚语里的“马”翻译成“马”时,可以加上注释,表明“马”在蒙古文化中的特别地位和象征意义,这样有助于汉语读者更好地领悟谚语的深层含义。
2.2 蒙古族文化元素的翻译困境
蒙古族谚语的汉译当中,文化特有元素的翻译难题尤其突出,蒙古族文化包含诸多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俗、自然环境之类的元素,在谚语里被鲜活地表现出来。蒙古族谚语里经常出现的“马背上的民族”这种说法,直接显示出蒙古族人和马的密切联系,游牧文化给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翻译策略要采用文化适应性翻译,加上文化补偿策略,才能更好地传达蒙古族的文化内涵。蒙古族谚语里的宗教因素,翻译者同样会碰到难题,蒙古族传统信仰里,萨满教和佛教影响很大,很多谚语包含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像谚语“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地上的马儿数不尽”,除了表现出对宇宙辽阔的感叹,还隐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仰,在翻译的时候,要是不懂蒙古族的宗教情况,就会忽略谚语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所以翻译者要仔细探究蒙古族的宗教文化,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可以在译文里加注释或者解释,保证文化内涵的正确传达。
三、翻译策略与方法
3.1 谚语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应用
在蒙古族谚语汉译的过程中,直译与意译的应用是翻译策略的核心。直译力求保持原文的字面意义和结构,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地忠实原文。这种翻译方式保留了原谚语的直接性和简洁性,便于汉语读者快速理解蒙古族文化中的尊老传统。但直译有时会因语言差异导致文化信息的丢失,需要借助意译来弥补。意译则更注重传达谚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有时甚至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再创造。意译策略在处理蒙古族文化特有元素时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汉语读者跨越文化障碍,理解谚语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生活哲学。在实际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往往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甚至需要结合使用。既能够保留蒙古族谚语的原始形象,又传达其深层含义,使得汉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蒙古族的文化智慧。
3.2 文化适应性翻译与补偿策略研究
蒙古族谚语汉译过程中,文化适应性翻译以及文化补偿策略是保证文化内涵能够准确传递的重要手段,文化适应性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得译文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也具备可读性及可接受性。文化补偿策略则是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因文化上的差异而不能直接翻译的元素做出补偿,减少文化的遗失,蒙古族谚语中的蒙古族历史上的人物或者发生的事件,在翻译时可以增加注释或者是解释。使读者能够了解翻译后面的文化。这样就不仅仅传达了语言上的意义,更传达了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四、蒙古族谚语汉译的文化内涵传递
4.1 蒙古族历史与宗教的谚语体现
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着深厚的宗教信仰,翻译者所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把那些历史和宗教因素准确地传达出来。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成吉思汗,他在统治期间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在谚语里有所表现,“成吉思汗的马鞭,指向哪里,哪里就是战场”,这句谚语既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威严和统治力,又体现了蒙古族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尊重。在宗教方面,蒙古族传统信仰里的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影响很大,谚语当中常常会有体现,“天上的鹰,地上的马,萨满的鼓”,这句谚语借列举萨满教中的重要元素,表现出萨满教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2 蒙古族谚语汉译对汉语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谚语汉译既给汉语读者开启了一扇认识蒙古族文化的门扉,又在充实汉语言文化内涵上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翻译,蒙古族谚语里蕴含的历史智慧和生活哲理得以冲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同汉语言文化展开互动和交融。翻译既传达了蒙古族对于自由、流动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又引发了汉语使用者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想象和理解。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恰当的直译和意译,可以保证谚语中文化内涵不会被误解或者丢失,文化适应性翻译和文化补偿策略的使用,能够在不影响原文文化特色的情况下,让汉语言文化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蒙古族谚语。
参考文献:
[1] 龚斯琴 .《蒙古风俗鉴》谚语英译研究 [J]. 现代语言学 ,2023,11(2):524-529.
[2] 关京伟 . 蒙古族传统说唱音乐“胡仁·乌力格尔”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J]. 内蒙古艺术 ,2022(3):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