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陈艳林

常宁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421500

引言

随着城乡居民对于文旅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乡村文旅市场的规模持续呈现出扩大的态势,人们针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观光朝着深度文化体验方面转变,在这样的趋势状况下,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并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乡村文旅产业实现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以及达成城乡文化交融与共同发展的关键途径。

一、文旅融合概述

文旅融合是一种创新模式,它把文化当作灵魂,将旅游作为载体,借助产业渗透以及功能互补达成文化跟旅游的协同发展,此理念是对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加以挖掘,给旅游场景赋予文化内涵,把历史传统、民俗风情、艺术创作等文化要素充分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线路设计、服务体验等环节当中,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好循环。在实践方面,文旅融合能促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及创造性转化,还可依靠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以及文化软实力提升,成为契合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关键途径[1]。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实践路径

1. 明确乡村文化品牌定位

乡村文化品牌进行定位的时候需要把在地性当作核心,深入挖掘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文化基因,结合文旅市场的趋势以及区域发展规划,精确提炼出有差异的品牌价值,塑造出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给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战略基础。

运用 “村民共议 + 市场调研” 双轨定位法来明确品牌方向[2],首先要组织村民开展文化资源梳理工作坊,邀请乡贤、非遗传承人等群体加入其中,凭借口述史、实物展示等形式挖掘乡村故事、传统技艺以及特色物产,形成本土文化资源清单,比如有一个依山傍水且农耕习俗保留完整的村落,在村民共同研讨时,发现其独特的 “梯田灌溉歌谣” 和 “山地作物轮作智慧” 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联合本地高校或者市场调研机构,该村落基于双重信息整合把品牌定位为“山水农耕文化体验村”,着重呈现传统农耕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特色,防止与同质化的田园观光项目产生竞争。

2. 开发特色文化融合产品

乡村特色文化融合产品的开发需立足乡村文化内核,以游客体验为导向,融合现代创意与实用功能,将乡村文化元素转化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吸引力的文旅商品、体验活动或服务项目,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与传播力。

打造 “文化 + 生活” 场景化体验产品。以乡村传统手工艺为例,某竹编技艺传承村可依托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与精湛竹编工艺,设计 “竹艺生活工坊”系列产品。一方面,开发竹编体验课程,邀请村民作为指导老师,教授游客从砍竹、破篾到编织的全套技艺,并提供定制化服务,游客可将自己编织的竹篮、竹杯等作品带走。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对传统竹编进行改良设计,推出简约风格的竹制灯具、收纳盒等家居用品,通过 “前店后坊” 的模式,让游客在工坊内参观制作过程、参与 DIY 体验,同步在店内购买成品。此外,还可推出 “竹艺文化民宿”,房间内饰、家具均采用竹编元素,提供竹茶、竹制养生项目等配套服务,形成完整的竹文化体验产品链条,让游客深度感受乡村文化魅力。

3. 注重产业融合生态保护

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生态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需遵循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 原则,协调产业开发与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的关系,构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保障乡村生态系统与文化根脉的延续性。

推行 “社区参与式” 生态保护模式。某拥有古村落建筑群的乡村,可建立由村民、村委会、文旅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合作社。在古村落建筑修缮方面,采用 “修旧如旧” 的方式,由村民中的老工匠带领团队,使用传统材料与工艺进行维护,既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又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制定村落生态保护公约,明确规定游客容量、垃圾处理规范、传统民俗活动保护要求等,由合作社成员共同监督执行。在产业开发上,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业态,如开设有机农场,游客可参与种植、采摘活动,农产品直接供应给村里的农家乐,减少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定期举办 “生态保护主题日” 活动,邀请游客与村民共同参与植树造林、河道清理等活动,增强各方生态保护意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建立乡村文旅资源数据库

乡村文旅资源数据库是实现乡村文旅精准化、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等多维度资源信息,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系统管理与动态分析,为品牌建设、产品创新、运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 “低成本、易操作” 的村级文旅资源数据库。以某少数民族村寨为例,可借助智能手机、免费云存储平台和基础办公软件,组织村民开展文旅资源数字化采集工作。培训村民使用手机拍摄照片、视频,记录村寨的建筑风貌、民族服饰、节庆活动等文化资源,以及山林、溪流、田园等自然景观,并填写统一设计的资源信息表,标注资源名称、位置、特色等内容。将采集的数据分类上传至云存储平台,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资源库。同时,利用电子地图软件标注村寨内景点、民宿、餐饮点等位置信息,制作简易的导览地图。村委会可通过该数据库,分析游客到访热点区域,优化旅游线路;村民也可参考数据库信息,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或服务。

结语

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是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通过明确品牌定位、开发特色产品、注重生态保护及数字化资源整合,已展现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效能。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与文旅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将更注重文化 IP 的深度开发、智慧化体验场景的构建,以及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长效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罗丽莎 . 乡村振兴背景下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 2024(12):058-061.

[2] 秦晓航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J]. 西部旅游 ,2024(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