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下少儿环境舞蹈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

张萍

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少儿环境舞蹈教学模式创新探究,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与问题成因,提出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价机制完善等策略。当前少儿环境舞蹈教学存在理念滞后、课程碎片化、方法单一、评价不全面等问题,主要源于专业师资缺乏、教学资源不足、政策适应期等因素。通过科学构建环境舞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有效提升少儿舞蹈教育质量,实现减负增效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少儿环境舞蹈;教学模式

引言:随着“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学生课业负担逐步减轻,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少儿环境舞蹈是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美育功能,又具备环保理念传递作用,在“双减”背景下面临新挑战与机遇。通过聚焦少儿环境舞蹈教学现状,探究问题成因,提出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价机制完善等策略,推动环境舞蹈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少儿环境舞蹈教学现状分析,问题成因深入探究

当前少儿环境舞蹈教学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教学理念相对滞后,部分教师仍停留于技能教学层面,忽视环境教育与舞蹈艺术融合,未能充分发挥环境舞蹈独特育人价值。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明显,难以形成循序渐进学习路径。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互动性与创造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注重技巧展示与比赛成绩,忽视过程性评价与综合素养培养。

这些问题产生原因主要表现为:教师专业素养不均衡,既懂环境教育又精通舞蹈教学人才稀缺;教学资源不充分,适合少儿环境舞蹈特点教材与曲目较少;“双减”政策实施时间尚短,教学模式转型尚需时间探索;家长功利思想影响,部分家长仍将舞蹈学习视为才艺展示手段,忽视其育人价值。“双减”政策背景下,少儿环境舞蹈面临转型挑战,也迎来发展契机。因此深入探究教学问题成因,把握教育改革契机,创新教学模式,对提升少儿环境舞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丰富优化,课程体系科学构建

针对少儿环境舞蹈教学内容碎片化问题,应着力丰富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注重环境主题多样化,涵盖自然景观、动植物形态、气候变化、环保行动等主题,通过舞蹈艺术形式生动表现环境保护理念。例如设计森林守护者、海洋奇遇、四季变换等主题舞蹈,让学生在艺术表现中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环保意识。教学内容应体现层次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舞蹈基础,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课程内容。初级阶段重点培养舞蹈兴趣与基本动作协调性;中级阶段强化技巧训练与主题理解;高级阶段注重艺术表现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应突破传统单一舞种局限,融合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多种舞蹈元素,拓展学生舞蹈视野。

课程体系应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理论课程包括舞蹈基础知识、环境保护常识、艺术欣赏等内容;实践课程包括基本功训练、主题舞蹈创编、环保主题舞台表演等。课程体系还应建立科学进阶路径,确保学习内容循序渐进,难度适中,避免跳跃式学习导致基础不牢。建议采用模块化+主题式课程结构,每个模块围绕特定环境主题展开,包含基础训练、技巧学习、舞蹈创编、成果展示等环节,形成完整学习闭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程安排应更加注重学习效率,避免重复训练与无效学习,合理控制课时量,确保学习质量且减轻学生负担。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使环境教育与舞蹈学习有机融合,既培养学生舞蹈技能,又提升环保意识与审美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应注重本土文化特色,挖掘地方环境元素与民俗文化,创编具有地域特色环境舞蹈,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创新转变,评价机制多元完善

针对少儿环境舞蹈教学方法单一问题,应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转变,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转变传统教师主导模式为师生互动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以环保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讨论创意、设计动作、编排舞蹈,培养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观视频、环保纪录片等,增强学生环境感知;利用音乐软件调配适合环境主题音乐;运用舞蹈教学APP辅助动作学习与纠正。引入情境教学法创设场景,创设森林、海洋、草原等环境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环境,激发表现欲望。游戏化教学方法对低龄学生尤为适用,将舞蹈动作融入游戏中,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分组合作学习方法也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小组编创、排练、展示等环节,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评价机制方面,应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多元评价相结合机制。改变以往注重技巧展示单一评价标准,建立包含技能水平、环保知识、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学习态度等多维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学习档案、成长日志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进步情况。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从不同角度反映学生表现。创新评价方式,采用作品展示、主题舞蹈比赛、公益演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成就感。评价结果应着重激励作用,通过积极评价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而非简单比较排名。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价机制完善需注重减轻学生心理负担,避免过度竞争与压力,营造轻松愉快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结论:针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少儿环境舞蹈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探究,发现少儿环境舞蹈教学面临教学理念滞后、课程设置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丰富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环境舞蹈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效果评估,以及信息技术与环境舞蹈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等方向,为少儿舞蹈教育改革提供更加系统参考。

参考文献

[1] 覃菲菲,张啸."双减"背景下少儿舞蹈教学与互联网+融合路径的思考[J].同行, 2023(2):67-69.

[2] 李韵葳,张刚.试论少儿舞蹈创新教育[J].时代教育, 2008.

[3] 王岳.刍议少儿舞蹈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此论文为《“双减”背景下少儿环境舞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