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初中道法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王风云
鄂尔多斯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
一、引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承载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尚未充分挖掘道法课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潜力,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因此,研究如何通过初中道法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在初中阶段培养的重要性
2.1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情感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倾向。它包括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力量的意愿和行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能够主动关心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努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在初中阶段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公民意识。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关注社会问题,学生能够拓展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当前初中道法课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未能充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层面,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认识到道法课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影响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道法课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无法深入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和意义,也难以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3.3 实践活动开展不足
虽然道法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频率较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难以真正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效果不佳。
3.4 教学评价不完善
当前初中道法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效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发展情况,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持续培养。
四、通过初中道法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4.1 优化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挖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素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素材。在讲解国家制度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制度对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在讲述公民权利和义务时,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时,结合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办法,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感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果当地有历史文化遗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4.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关爱他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志愿者,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社会热点案例,如司法公正、教育公平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感。
4.3 加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组织校内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图书馆整理书籍、参与校园环保行动等;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如担任学生会干部、参与校园规则的制定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开展社区调研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服务、捐款捐物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公益组织,帮助学生了解公益活动的信息,为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能够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
通过初中道法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道法课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中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殿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檀传宝。德育原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