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温控分析

作者

于占海

152631198705253314

摘要: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能量源,其工作性能与寿命受温度影响显著,电池包温控系统是保障整车安全与能效的关键组件。本文以主流新能源汽车电池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温度敏感特性,探讨了不同类型温控系统(风冷、液冷、直冷)的工作原理与技术特点,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比其温控效果与适用范围。研究表明,液冷系统在温控精度与能效方面优势突出,已成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选择;同时,复合式温控技术与智能控制策略的结合,是未来提升电池包温控性能的重要方向。本文研究可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温控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温控系统;液冷技术;锂离子电池

一、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49.5万辆,同比增长30.3%,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1.6%。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工作温度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与安全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区间为25-40℃,当温度低于-10℃时,电池容量会衰减30%以上,充电效率大幅下降;而温度高于50℃时,电池内部会发生副反应,可能引发热失控风险,严重威胁整车安全。因此,设计高效、可靠的电池包温控系统,成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核心课题之一。

二、锂离子电池的温度敏感特性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温度波动会通过影响电极反应动力学、离子迁移速率与电解液稳定性,进而改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与循环寿命。

从充放电性能来看,低温环境下,电解液黏度增加,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迁移阻力增大,同时电极材料的嵌锂反应活性降低,导致电池充电时极化现象加剧,不仅充电时间延长,还可能因锂枝晶析出引发短路风险。例如,在-20℃的低温条件下,某款三元锂电池的1C充电容量仅为常温下的55%,且充电至80%的时间较常温下增加2倍以上。而高温环境下,电解液会加速分解产生气体,导致电池内压升高,同时正极材料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可能发生溶解,破坏电极结构,使电池容量快速衰减。实验数据显示,将三元锂电池长期置于55℃环境下循环使用,其循环寿命会较常温环境缩短40%-50%。

从安全性能来看,温度过高是引发电池热失控的主要诱因。当电池温度超过60℃时,电极与电解液的副反应速率显著加快,释放的热量会进一步升高电池温度,形成“热失控链式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电池起火、爆炸。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统计数据显示,约65%的火灾事故与电池热失控相关,其中因温控系统失效导致的温度异常占比达30%。因此,精准控制电池包温度,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环节。

三、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温控系统类型与技术特点

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温控系统主要分为风冷系统、液冷系统与直冷系统三类,不同系统在结构设计、温控效率与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风冷系统

风冷系统是最早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温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风机将空气送入电池包内部,利用空气与电池单体的对流换热实现温度调节,分为自然风冷与强制风冷两种形式。自然风冷依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气流,无需额外能耗,但温控效率较低,仅适用于低续航、小电池容量的经济型车型;强制风冷通过电机驱动风机主动送风,可通过调节风机转速控制风量,温控响应速度较自然风冷更快。

奇瑞新能源早期推出的eQ1车型便采用强制风冷系统,其电池包内部设置了通风通道,通过风机将外部冷空气引入,流经电池单体表面后排出,实现电池降温。风冷系统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维护方便,且不存在漏液风险;但缺点也较为明显,空气的比热容较小,换热效率低,温控精度差,难以满足高容量电池包的快速温控需求,同时容易受外部环境温度影响,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性能大幅下降。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提升与电池容量的增大,风冷系统已逐渐被液冷系统取代。

(二)液冷系统

液冷系统以冷却液(通常为乙二醇水溶液或专用防冻液)为换热介质,通过冷却液在电池包内部的流道中循环流动,与电池单体进行热交换,再通过散热器或热泵系统将热量转移至外界,实现电池温度调节。根据冷却液与电池单体的接触方式,液冷系统可分为间接液冷与直接液冷两类。

间接液冷是目前主流技术,其在电池单体与冷却液流道之间设置了导热垫或金属隔板,冷却液不与电池直接接触,避免了漏液对电池的影响。比亚迪汉EV车型采用的便是间接液冷系统,其电池包内的液冷板与电池单体通过导热硅胶贴合,冷却液在液冷板内循环,可将电池温度控制在25-35℃的最佳区间内,即使在40℃的高温环境下,电池包内的最大温差也能控制在5℃以内。直接液冷则是将冷却液直接与电池单体接触,通过浸泡或喷淋的方式换热,换热效率较间接液冷更高,但对冷却液的绝缘性能与电池密封性要求极高,目前仅在部分高端车型上试点应用,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电池包便采用了直接液冷技术,其冷却液为绝缘性能优异的氟化液,可直接浸泡电池单体,在高功率放电场景下仍能保持电池温度稳定。

液冷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换热效率高、温控精度好,冷却液的比热容是空气的4倍以上,可快速吸收或释放电池热量,同时通过精确控制冷却液流量与温度,能将电池包内的温差控制在3-5℃,显著提升电池一致性。此外,液冷系统受外部环境影响小,在极端温度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因此已成为续航里程500km以上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但其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存在冷却液泄漏的风险,对密封技术要求严格。

(三)直冷系统

直冷系统直接利用空调系统的制冷剂与电池包进行热交换,省去了冷却液循环环节,分为制冷剂直接蒸发冷却与制冷剂间接冷却两种形式。制冷剂直接蒸发冷却通过在电池包内设置蒸发器,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热量,直接为电池降温;制冷剂间接冷却则通过制冷剂与导热板换热,再由导热板将热量传递给电池单体。

蔚来ES6车型的温控系统便集成了直冷功能,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可直接进入电池包内的蒸发器,快速降低电池温度,相较于传统液冷系统,直冷系统的降温速度可提升30%-40%,且无需额外的冷却液泵,能耗降低约15%。直冷系统的优势在于温控效率高、能耗低,尤其在高温环境下的降温效果显著;但缺点是系统集成度要求高,需与车辆空调系统深度协同,且在低温环境下无法直接为电池加热,需配合PTC加热器使用,增加了系统复杂度与成本。

四、结论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温控系统是保障动力电池性能、寿命与安全的核心组件,其技术发展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升级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的温度敏感特性,对比了风冷、液冷与直冷三类温控系统的技术特点,发现液冷系统因换热效率高、温控精度好,已成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选择;而复合式温控技术、智能控制策略与热管理材料创新,是未来提升温控系统性能的关键方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快充速度与安全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电池包温控系统将向“高效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温控系统的结构设计,提升系统的换热效率与能耗经济性;同时,加强温控系统与电池管理系统(BMS)、车辆空调系统的协同控制,实现全工况下的精准温控,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震坡, 孙逢春, 林程.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仿真[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6(3): 198-202.

[2] 陈清泉, 詹宜巨, 刘开华.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 黄勇, 张博, 李建秋. 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及防护技术研究进展[J]. 机械工程学报, 2020, 56(8): 1-12.

[4] 杨福源, 崔迪, 吴兵. 电动汽车电池包液冷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J]. 汽车工程, 2018, 40(7): 801-806.

[5] 余卓平, 张立军, 熊璐. 新能源汽车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