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美教育的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究
杨志勇
郑州航空港外国语高级中学 451100
引言:散文是一种富含美学特质文学形式,蕴含丰富审美价值与人文内涵,为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理想载体。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重知识轻审美、重分析轻感受、重技巧轻体验等问题,导致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不足。基于此,探索构建指向审美教育散文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文章通过审美感知培养、审美体验深化与审美能力提升三个递进层面,系统探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路径,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全面发展,提升语文学科育人实效。
一、审美感知培养,散文教学基础
教师需引导学生打开感官通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知方式感受散文美学特质。构建情境化教学场景亦为感知培养重要途径。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技术重现散文场景或组织户外观察、现场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其境,获得直观感受。语言鉴赏能力培养同样不可或缺,散文作为语言艺术,其语言往往凝练隽永、意蕴深远。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作品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节奏韵律等语言美感,感受其中蕴含情感与思想。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结构布局、情景转换等艺术特点,理解形式与内容统一美学原理。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无声世界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蒙住耳朵体验片刻无声世界,感受作者史铁生因残疾而面对寂寞心境。随后引导学生走进校园安静角落,闭目凝听周围声音,感受奇特而又常见生命律动。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原文,感受语言节奏与意境营造。还可以组织学生观赏地坛公园图片或纪录片,通过视觉感知感受文中所述环境氛围。在语言赏析环节,引导学生体会坐在满园花香中,长长叹一口气,油然而生幸福感等表达,感受简约语言背后深厚情感。通过多元感官调动与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建立与作者心灵对话,初步感知散文所传递生命顽强、坚持不懈精神价值进而形成与文本情感连结,为下一步审美体验深化奠定基础。
二、审美体验深化,散文教学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浅层阅读局限,采用细读精读方式,反复咀嚼文本,体会作者情感脉络与思想深度。情感共鸣引导同样不可或缺。散文常蕴含丰富情感,教师应创设情感交流空间,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与作者精神对话,实现情感共振。想象力激发也是体验深化重要途径。散文艺术常留有想象空间,教师应当设计延伸想象活动,鼓励学生基于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填补文本空白丰富审美体验。多元解读引导亦有必要。散文常具开放性特质,教师应打破标准答案束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形成个性化理解体会文学多义性魅力。
以高中语文选修中册《包身工》为例,教师应当采用身临其境体验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所反映历史场景与人物情感。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包身工与工头角色,演绎休息、吃饭、工作场景切身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与压迫环境。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精读方式品味段落,体会作者通过环境烘托所营造压抑氛围与人物悲惨处境。还可组织学生查阅民国时期上海工人生活史料,观看相关历史照片或纪录片,加深对文本历史背景理解。通过感同身受式体验与多维度阅读,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与作品中人物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夏衍笔下所揭示社会不公与人性光辉。这种深度审美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更能激发他们思考人性尊严与社会公平问题,达成情感升华与思想启迪。
三、审美能力提升,散文教学目标
教师应重视学生感悟能力培养,引导他们超越表层文字,触摸文本深层意蕴,进而形成个性化理解与独特审美体验。关注学生批判思维培养使其能够辨别不同散文作品美学特征,形成独立审美判断建构个人审美标准。创造性思维培养亦不可或缺,教师应鼓励学生突破既有思维模式,从新角度观察世界,发现生活中被忽视美感,形成独特审美视角。审美表达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包括写作表达、口语表达及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表达活动将内在审美感受外化,使抽象体验具象化。人文精神培养也是能力提升关键内容,散文作品常蕴含丰富人文关怀,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人文精神,思考生命意义、人与自然关系等命题,提升精神境界与价值追求。审美社会责任感培养亦不容忽视,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社会价值维度,认识审美与道德关系,培养责任担当意识与社会关怀情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问题引导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索与独立思考,避免简单复制他人观点。比较鉴赏法也极具价值,通过比较不同作家作品风格特点或比较同一主题不同表现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更为清晰审美认知。创造性写作训练亦为关键环节,可采用仿写、续写、改写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逐步形成个人写作风格。跨学科教学方法也应得到重视,将散文教学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知识融合,拓宽学生审美视野,丰富审美体验。情境教学法能够创设贴近文本氛围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获得沉浸式体验。项目学习法则可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性研究活动,如散文中美学意象研究等,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除传统测试外,还可采用作品集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状况。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应构建系统化、层次性教学路径,从感知培养入手,通过体验深化,最终实现能力提升。这一路径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契合审美教育内在逻辑。未来散文教学应进一步拓展审美教育维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构建更加完善教学体系。应注重与信息技术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审美教育模式,以适应教育发展新趋势。通过不断探索创新,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定能更好发挥审美育人功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审美能力与人文精神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瑞 .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荷塘月色》为例 [J]. 语文新读写 ,2025,(01):111-113.
[2] 刘秀玉 . 审美教育视域下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语言教学研究 [D]. 青岛大学 ,2024.
[3] 鲁亚丽 .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分析 [J]. 新智慧 ,2019,(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