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智慧农业人才培育比较研究

作者

沈晗 王盈婷 曾婕妤 郏曼如 吕昱萱

宁波财经学院财富管理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人才培育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浙江在智慧农业人才培育方面的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并与长三角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探索出适合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智慧农业人才培育路径,旨在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浙江智慧农业人才培育经验​

(一)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农业人才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浙江省数字农业发展规划(2019 - 2025 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措施。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深化,形成了以农业个性化服务、精准投入、智能控制、定量决策、信息感知等为技术特征的“智慧化”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支持智慧农业相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训计划。对引进的高端智慧农业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投身浙江智慧农业领域。​

(二)多元化的培育模式​

1.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浙江的高校积极与农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与省内多家农业科技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将实际生产中的智慧农业技术和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同时,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输送,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

2.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类智慧农业技术培训班。线上利用农业农村部门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智慧农业知识讲座、操作视频等学习资料;线下邀请专家深入农村、农业园区进行现场授课和实操指导。培训内容涵盖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方面,有效提升了基层农业人员的智慧农业技能水平。计划内容要全面、多样化、个性化,让农民有兴趣学,学了实用。

3.创新创业引领人才成长​

鼓励大学生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智慧农业创新创业活动。举办省级智慧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为参赛项目提供资金奖励、创业指导和孵化服务。各地市建立了多个农业科技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实验设备和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例如,杭州余杭区的梦想小镇农业板块,吸引了众多智慧农业创业团队入驻,培育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智慧农业人才。​

(三)产业集聚带动人才汇聚​

浙江发达的数字经济产业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吸引了大量相关人才。杭州作为互联网之都,拥有阿里巴巴、网易等众多科技巨头,这些企业积极布局智慧农业领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智能化升级。同时,浙江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如绍兴的黄酒产业、衢州的椪柑产业等,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吸引了一批熟悉农业生产和智慧农业技术的人才汇聚,形成了产业与人才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浙江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智慧农业人才培育比较​

(一)培育模式差异​

与上海相比,浙江的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人才的定向培养,而上海则更侧重于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开展高端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具有领先地位。江苏在智慧农业人才培育方面,政府主导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较为完善,覆盖范围广泛,但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方面,与浙江相比,创业氛围和支持力度稍显不足。安徽在智慧农业人才培育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培育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以高校传统农业专业教育为主,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不够紧密。​

(二)政策支持侧重点不同​

上海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更加国际化,注重吸引海外高层次智慧农业人才,为其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江苏则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力度较大,通过对智慧农业企业的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方式,间接促进人才集聚。浙江的政策支持体系较为均衡,既注重人才引进,又大力扶持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形成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格局。安徽在政策支持方面,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但整体政策的系统性和精准性与其他三省一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长三角区域协同培育智慧农业人才的路径​

(一)构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

一方面发达地区人才资源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明显短缺,出现人员配置失衡。给予中国户籍制度的二元体系,以及行政性的阻碍,实现区域内人员自然流动尚缺乏现实基础。所以,建立起共享的人员平台至关重要。这一平台不仅要及时反馈区域内人员的存量、流量,还要能够为人员的即时流动提供信息支持。​

鼓励长三角地区的智慧农业人才通过兼职、顾问、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柔性流动。例如,上海的农业科研专家可以定期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浙江的智慧农业创业人才可以到其他地区开展创业项目,分享创业经验。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人才柔性流动提供便利,如简化手续办理、保障人才权益等。​

(二)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应以“校企地”协同创新联盟为引领,本着“育人为本、对接产业、协同创新、共育共建”的原则,建设资源共享、联合创新、互惠共赢的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促进各高校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高效协同,确保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校企地”协同创新联盟下面可再分为高校创新联盟和校企合作联盟等,每所学校的优势专业不同,享受的教育资源也不均衡,高校创新联盟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高校创新联盟探索人才培养方案互认互通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长三角区域内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

(三)共建人才培育实践基地​

长三角地区可以整合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等资源,建立共享的智慧农业人才培育实践基地。各地的农业园区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如上海的松江现代农业园区在设施农业智能化方面具有先进经验,江苏的南京白马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方面成果显著,浙江的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智慧农业管理模式创新方面表现突出。通过整合这些园区资源,为智慧农业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景和实训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广明,赵亚琴,殷晶晶.基于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态势分析的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18):129-131+151.

[2]韩辉,李志杰.“智电”满粮仓——国网安徽凤阳县供电公司赋能小岗村智慧农业领跑“长三角”[J].农电管理,2023,(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