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大会议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防控与对策研究

作者

严德发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云南文山 663099

人大会议形成的决议草案、审议意见、选举名单等档案材料,既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职的原始记录,也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重要依据。确保档案实体不受损毁、信息不被泄露、内容不被篡改,是维护人大工作严肃性和公信力的基础保障。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与档案载体多元化,使档案安全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深入识别风险点、构建科学防控体系,对提升人大机关治理能力具有现实紧迫性。

一 、人大会议档案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实体档案保管风险

档案库房硬件条件不足是普遍隐患。部分单位库房未独立设置,与办公区混用导致人员流动复杂;缺乏恒温恒湿设备,纸质材料易受潮霉变;防护设施简陋,门窗防盗等级低,重要卷宗未存入专用防磁柜。日常管理存在漏洞,档案出入库登记流于形式,未执行双人双锁制度,定期盘点机制缺失,档案遗失或错位难以追溯。

(二)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风险

电子档案管理面临多重技术性隐患。物理防护层面,档案存储服务器未设置独立机房,与办公网络共用机柜易遭非法接入;缺乏入侵检测设备,无法实时阻断异常访问。权限管理存在漏洞,账户权限长期未清理,离职人员账号仍可登录;未实行最小授权原则,普通工作人员可越权访问敏感代表信息。数据防护机制薄弱,备份策略执行不到位,仅每周 1 次手动备份且备份介质混放,系统故障时难保数据完整;未建立备份恢复演练机制[1]。网络传输风险突出,跨网传输未启用加密通道,通过公共网络交换档案数据可能被截获;未部署专用防泄密系统,电子档案导出时无水印追踪。终端管控严重缺失,工作人员随意使用私人移动硬盘拷贝档案,未安装终端安全软件,病毒可通过 U 盘传播至档案服务器;外部电脑未经杀毒直连内网,存在定向攻击隐患。

(三)制度执行与人员操作风险

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虽有档案借阅审批规定,但执行中未核验借阅人身份与事由;涉密档案未明确标注密级,混入普通卷宗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档案员对电子档案加密操作不熟悉,未签订保密承诺书;临时人员参与档案整理时缺乏监督,存在信息泄露隐患。

二、 人大会议档案安全管理的强化对策

(一)构建分级安防制度体系

建立档案安全三级责任机制,明确分管领导承担监管责任、办公室主任负主要管理责任、专职档案员负直接操作责任,形成责任闭环。同步制定《人大会议档案安全管理办法》,重点规定四方面刚性要求:一是严格档案密级分类管理,涉密档案统一采用红色封面标注并单独登记造册;二是实体档案库房执行双人双锁物理管控和 24 小时视频监控双重保障,非授权人员严禁入内;三是电子档案访问实行实名身份认证与权限审批双轨控制,普通人员仅开放查询权限,修改权限限分管领导授权;四是外包服务单位必须签订保密协议并缴存风险保证金。每年由办公室牵头开展 1 次安全审计,全面检查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核查监控录像完整性、权限审批记录、涉密档案流向等关键环节,审计结果通报至各责任部门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追究责任人行政责任,确保安防制度落地见效。

(二)升级实体与电子防护设施

实体防护设施升级需聚焦库房标准化改造:将档案库房调整为独立封闭区域,安装智能门禁系统实行指纹与工卡双认证进出;库内顶部安装高清红外摄像头与动态捕捉探头双套监控设备,确保无死角覆盖且录像数据存储保留90天;配置恒温恒湿机组维持温度 22±2C 、湿度 45%±5% 环境,珍贵决议原件及选举名单等永久卷宗存入防磁防潮特种柜;所有归档文件加贴射频识别标签,配套门禁通道扫描仪实时记录档案出入轨迹。电子防护体系构建重在多重技术加固:部署专用档案服务器并实行物理隔离,禁止连接外部网络;电子档案存储实施本地服务器与政务私有云双备份机制,本地备份每月2 次全量更新,云端备份实时增量同步;档案传输过程启用国密SM4 加密算法,导出文件自动添加单位水印与访问者信息;所有涉密终端安装安全管控软件,强制卸载光驱与蓝牙模块,禁用非配发移动存储设备接入,USB 端口实行注册制管理 [2]。建立设施运维台账,每日巡查环境参数,每季度检测安防设备有效性,确保防护设施始终处于可靠状态。

(三)规范全流程操作管理

档案入库环节实行双人核验制,移交人员与档案员共同核对文件页码、密级标识及完整性,确认无误后双方在交接清单签字;电子档案同步上传至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特征值校验码,与纸质档案编号绑定入库。日常保管环节建立档案安全巡检台账,每日上午 10 时与下午 15 时各记录 1 次温湿度数据,发现异常立即启动除湿或通风设备;涉密档案调阅需申请人填写《人大档案查阅审批单》,经办公室主任与分管领导双签同意后方可调取,查阅过程全程视频留痕。档案借调环节严格区分密级管理,普通档案借阅期限不得超过3 个自然日,到期前1 天系统自动发送归还提醒;涉密档案仅限阅档室内使用,由档案员现场监督并登记查阅内容摘要;电子档案导出时系统强制添加含单位名称、调阅人工号及日期的动态水印。人员管理环节实行岗前岗中全周期管控,专职档案员每年参加不少于 8 学时的保密轮训并通过闭卷考核;岗位调整前需在监交人见证下办理档案实体与电子权限双重交接;临时借调人员接触档案时须由在职档案员全程陪同并在《外来人员登记簿》记录出入时间,其活动范围限定于监控覆盖区域。

(四)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

实行季度自查与专项检查双轨监督模式,每季度首月 5 日前由办公室主任、档案员及信息科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为期 2 个工作日的档案安全自查。自查采用三查法:一查实体库房设施,重点检测门禁系统灵敏度、监控探头覆盖死角、恒温恒湿设备运行参数;二查电子安防记录,调取档案管理系统访问日志核查非工作时间操作记录、权限变更记录及备份完整性;三查管理台账痕迹,核验档案出入库登记簿签字完整性、涉密档案审批单签批规范性及巡检记录连续性。对重要会议形成的决议草案、选举结果等核心档案,在归档后 7 日内启动专项安全检查,额外增加档案内容完整性核验与存储介质稳定性检测。设立电话与线上双举报渠道,接到安全隐患举报后 30 分钟内响应,72 小时内完成核查并反馈结果,核实违规行为视情节采取通报批评、取消评优或纪律处分三级追责。将档案安全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设置防盗防火、信息泄露、篡改损毁三类重大事故一票否决指标,考核结果与部门负责人绩效直接挂钩 [3]。每季度自查报告及整改情况经分管领导签字后存档备查,形成监督闭环。

结语:

人大会议档案安全绝非技术问题,而是关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权威的政治责任。应对实体保管隐患、信息泄露风险、制度执行漏洞等多重挑战,需坚持人防技防制防相结合:通过分级责任制压实管理链条,以智能设备筑牢物理防线,用刚性制度规范操作行为,让监督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唯有将安全要求贯穿于档案生成、流转、存储、利用全周期,才能确保每一份档案真实完整可溯,为人大依法履职提供坚实保障,更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 杨宏杰 . 面向治理现代化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J]. 山西档案 ,2025(4):41-44.

[2] 王晨 . 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路径 [J]. 兰台内外 ,2025(7):1-3.

[3] 刘春玲 . 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档案安全利用 [J]. 黑龙江档案 ,201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