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年群体陪诊现状及其服务需求分析

作者

李昂子 高毓儒 杨敏倩 董思蓉 朱语果

西安邮电大学,西安,710000

【摘要】  目的  以西安市为例,探讨老年群体对陪诊服务的需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优化服务供给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分析196名老年群体对陪诊服务的认知、接受意愿及核心诉求,结合统计学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群体对陪诊服务的认知度较低,但潜在需求显著,独居、低收入及异地就医者需求更为迫切;服务价格敏感性高,信任缺失与行业规范不足是主要使用障碍。 结论  建议从强化宣传推广、构建分层定价体系、建立行业标准化规范三方面入手,提升陪诊服务可及性与服务质量,缓解老龄化社会“就医难”困境。

【关键词】 老年群体;陪诊服务;服务需求;行业规范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 岁及以上、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较以往上升 5.44 个百分点和 4.63 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卫健委 2022 年 9 月预测,2035 年左右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占比超 30%,若加上 0—20 岁无生产能力人群,近 70% 的人口需依赖仅占 30% 的劳动生产者供养。且当前 3/4 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失能失智群体占比超 1/5,对疾病治疗和生活照护需求迫切。在此背景下,老年人口规模扩大、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服务缺口、医疗资源紧张以及老年群体就业机会减少、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正成为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24年7—8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随机访问西安市196位居民进行调查。通过经验法估算样本量,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问卷共包含24个条目,取条目数的10倍计算,考虑到 20%的丢失率,样本量=24*10*(1+20%)=288。纳人标准:(1)长期居住于陕西省;(2)以家庭为生活中心;(3)各个年龄段均涉及;(4)近3年有去三甲医院就诊的经历;(5)知情同意,自愿接受调查。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2)处于临终期。

1.2 方法

1.2.1 调査工具  在查阅大量文献、行业走访、线下访谈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个人信息;(2)人群特征情况;(3)陪诊服务调查;(4)陪诊费用调查;(5)陪诊满意度调查。与此同时走访市场调研陪诊师、陪诊服务相关企业和医疗机构。

1.2.2 调査方法   调査人员共5名学生组成,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抽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调查人员当场发放问卷,待研究对象填写完成后统一收回问卷,同时在线上进行问卷发放。填写完成后当场逐一检查,及时纠正错误。本研究共发放206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 95%。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采用百分比描述;采用数据透视表分析组间数据的频率分布。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185人,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职业以自由职业人员为主,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女性占54.10%,可能更关注医疗健康服务。不同人群对陪诊服务需求度不同,根据问卷统计发现,主要用户群体为18-40岁中青年,其次是41-65岁,66岁以上仅占2.7%,表明老年人群体样本较少,需进一步验证需求。

36.2%独居者与同比例低收入群体(月收<2000元)存在需求重叠,外省常住者面临异地就医需求。但数据显示:55.7%与家人同住,超60%从业者有稳定收入(20%月收5001-10000元,18.9%>10000元),显示多数群体具备家庭或经济支持,实际服务必要性受限。(99字)

2.2就医主要障碍

陪诊服务致力于解决就医过程中独自就医、挂号有困难、对就医流程不了解等问题。通过调查得知,被调查者认为就医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如下表等一系列因素。

近33%的人对医院“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表明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陪诊服务可提供就医流程指导、医院导航等附加价值。

2.3 陪诊对价格需求的影响

愿意为自己或家人付费选择陪诊服务的人群中,大部分人接受陪诊服务价格为60-70元/次,详见表1。

2.4 陪诊服务满意度

在196被调研者中,接受陪诊服务的信息来源(多选)主要有:新闻(23.2%)、广告(23.2%)、熟人告知(30.3%)、短视频平台(23.4%)。

被调研者中有47人对对陪诊服务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多选)有:19人认为服务质量低于预期,18人尝试后认为没有必要,7人态度不好,5人认为效率太低。

3 讨论

3.1 西安陪诊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3.1.1 公众认知度偏低

《调查报告》显示,44.89%受访者对陪诊服务处于"不太了解"(32.65%)和"根本不了解"(12.24%)状态。数据表明现有宣传体系未能有效触达目标群体,信息传播渠道与方式均需优化升级,直接影响公众对服务的认知及接受程度。

3.1.2 经济负担问题突出

调查显示81.63%消费者倾向选择50-70元/小时的定价方案,反映出服务定价与用户预期存在显著差距。行业尚未建立统一收费标准,价格体系混乱导致服务性价比争议,加重患者就医成本负担。

3.1.3 行业规范缺失

监管体系存在双重缺陷:政策层面缺乏专项法规与行业标准,执行层面缺失准入机制与职业认证。从业人员多属自由职业,专业培训覆盖不足(仅34.69%接受系统培训),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与应急处理机制,目前尚未形成专业服务指南。

3.2陪诊行业发展建议

3.2.1 加强宣传推广

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制作发布短视频、图文、漫画等,介绍陪诊服务内容、优势和案例,开展问答、抽奖等互动活动,提高用户参与度;同时通过搜索引擎优化(SEO)和付费推广提升网站排名,与线上医疗平台合作扩大影响力。

设计分层服务套餐并灵活定价

3.2.2 针对不同收入群体设计陪诊服务套餐:月入 2000 元以下提供基础陪诊挂号服务;2001 - 5000 元增解读报告等服务;5001 - 10000 元享深入病情分析等;高收入群体享高端定制服务。定价上,经济版 60 - 70 元 / 次,标准版 200 - 240 元 / 半日,高端版 500 - 600 元 / 日,还提供按小时计费选项。

3.2.3 建立陪诊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

监管部门加强陪诊服务机构注册管理,制定管理标准与规范,强化日常监督。从人员管理(定资质、招聘培训)、服务管理(优流程、监控质量)、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培训演练)、监督管理(建机制、公开结果)四方面入手,提升陪诊服务规范化水平,如图1。

4.小结

当前陪诊服务行业尚处萌芽期,老年群体认知度和使用率低,大量需求未被满足。独居老人就医时常面临挂号难、流程繁琐等难题,却缺乏专业支持。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人员资质参差:部分陪诊员专业不足、服务粗疏,导致老人信任缺失。但这也预示行业潜力巨大。破局需聚焦三大核心:首先强化服务能力,重点培养陪诊员的就医动线规划、医保报销协助等实操技能;其次创新服务形态,开发慢性病定期陪诊、方言/外语专项服务等差异化产品;最后建立从业资质认证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通过规范管理提升可靠性。唯有构建契合老年人需求且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方能破解就医难题,在老龄化趋势中释放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富东, et al."乐山市市中区老年人陪诊服务子女的意愿调查研究."中国农村卫生 17.02(2025):19-22.doi:10.20126/j.cnki.1674-361X.2407-037.

[2]王翎诺, et al."云南省老年人陪诊服务意愿和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当代护士(中旬刊) 31.12(2024):156-159.doi:10.19792/j.cnki.1006-6411.2024.35.035.

[3]孙嘉遥, et al."公立医院规范患者陪诊服务的关键要素分析."中国医院管理 44.05(2024):61-65.

[4]杨娜,and 于晴."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陪诊服务构建研究".2024第六届智慧医院建设与发展大会会议论文集.Ed.北京建筑大学社会工作系;,2024,38-40+44.doi:10.26914/c.cnkihy.2024.021669.

[5]荣海潮,刘逸天,and 谈在祥."医疗陪诊服务的现实困境、国际经验及发展建议."卫生经济研究 42.04(2025):76-80.doi:10.14055/j.cnki.33-1056/f.2025.04.010.

[6]白思怡."老年人子女选择或推荐陪诊服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护理研究 38.21(2024):3785-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