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艺术素质监测的小学音乐创造实践策略

作者

范惠琳

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烟台 264100

本文系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题目《区域学生艺术素质发展质量监测机制构建与实施》(编号:YJGHMY145050)研究成果。

摘要:如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重点,艺术教育也顺势而为,紧跟时代步伐。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随后制定测评办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制度和教材。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助力他们全面发展。艺术素质测评的落地,让音乐教育迎来新机遇,推动其向更高水平迈进。基于此,本文基于艺术素质监测的小学音乐创造实践,深入分析其教学优势,并系统提出相应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素质监测;小学音乐;创造实践;教学策略

引言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艺术教育在小学越来越受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也不再被边缘化。艺术素质监测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能全面、真实地衡量出学生的艺术学习情况和成长水平。把它和小学音乐创造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就能清楚知道教学效果如何,发现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长处与短板。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对症下药”,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所以,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基于艺术素质监测的音乐创造实践策略,让音乐课更有活力。

一、基于艺术素质监测的小学音乐教学优势

(一)精准把握教学方向

艺术素质监测从音乐知识、技能、审美等多个维度,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仔细分析这些监测数据,就能清楚知道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比如,要是发现很多学生对复杂节奏型理解不好、掌握不牢,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比如放慢教学进度,多花些时间专门训练节奏,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一来,教学不再盲目,而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让音乐课的教学更精准,也更有效果,真正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

(二)助力因材施教

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各有特点,有人天赋高、学得快,有人基础弱、上手慢,兴趣偏好也不尽相同。艺术素质监测就能清晰展现这些个体差异,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像是对于乐感好、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作,或是参与难度较高的音乐活动【1】。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和简单技巧教起,一步一个脚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有所收获,不断进步。

(三)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艺术素质监测就像教学的“体检报告”,能帮教师快速找出课堂上的问题,像是教学方法有没有让学生听进去,教的内容是不是太难或太简单。拿到这份“报告”后,教师就能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比如发现学生对某类音乐课兴趣缺缺,就可以换种方式上课。比如把枯燥的讲解换成播放有趣的音乐视频,或是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做小游戏。这样一来,课堂变得更有趣,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效果自然越来越好。

二、基于艺术素质监测的小学音乐创造实践策略

(一)结合监测结果设计教学内容

艺术素质监测就像教师手中的“教学指南”,能清晰呈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兴趣所在。通过分析监测结果,教师可以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当发现班级多数学生在复杂节奏型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时,便可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节拍练习的局限,引入民谣、摇滚、古典等多元风格的音乐片段,带着学生用拍手、跺脚、敲击桌面等方式拆解节奏密码,直观感受强弱变化与韵律之美【2】。还可以引导学生化身“声音侦探”,捕捉雨滴坠落的清脆节奏、风扇转动的规律节拍,将生活中的声音元素融入音乐创作。比如让学生以“厨房交响曲”为题,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设计节奏型,再配上简单旋律。这种将监测结果转化为趣味教学的方式,不仅让抽象乐理变得生动可感,更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让课堂真正实现精准教学。

(二)采用项目式学习法

项目式学习法与艺术素质监测相辅相成,能有效激活小学音乐课堂。通过艺术素质监测,教师了解到学生在音乐创编、协作表演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后,可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音乐项目。比如以“校园音乐节”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承担策划任务。从敲定音乐节主题、绘制宣传海报,到挑选表演曲目、编排舞台节目,每个环节都需要运用音乐知识与创意【3】。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难题。像是选哪些曲目既能契合主题又适合班级水平?节目顺序怎么安排才能让演出更精彩?小组成员意见不一又该如何协调?等。这时,教师就需要依据监测反馈,针对学生的薄弱点给予指导。例如对创编能力弱的小组,提供经典曲目作为参考;对协作困难的小组,引导成员分工合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仅提升了音乐创造能力,还在团队协作中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让音乐学习真正“活”起来。

(三)实施表现性评价

艺术素质监测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方向指引,而表现性评价则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二者结合能让音乐创造实践更具实效。传统音乐评价常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看重乐理知识与演唱演奏技能的掌握,却容易忽视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表现性评价打破这一局限,聚焦学生在真实音乐实践中的参与度、创造力和情感表达。例如,在班级小组合唱创编活动后,教师依据艺术素质监测反馈的学生能力特点,从多维度进行表现性评价【4】。像是在创作环节,观察学生旋律设计是否新颖、歌词是否贴合主题且富有感染力;在表演环节,考量音准节奏、舞台表现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配合默契度。通过这种全面、细致的评价,学生能清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为后续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推动小学音乐创造实践不断进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艺术素质监测推动小学音乐教学向更专业、更精准的方向发展,这对音乐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落实音乐创造实践策略。首先,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邀请音乐教育专家、优秀一线教师开展讲座和工作坊,内容聚焦音乐创造教学的前沿理念与实用方法。比如针对艺术素质监测中发现的学生创编能力薄弱问题,邀请音乐创作导师分享儿童音乐创作指导技巧,帮助教师掌握激发学生灵感的策略。其次,建立音乐教师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间交流合作。大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围绕实际问题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例如针对监测中反映出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教师们分享如何通过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兴趣的经验。此外,学校还应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观摩优质课,让教师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水平,为基于艺术素质监测的小学音乐创造实践提供坚实的师资支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把艺术素质监测融入小学音乐创造实践,能让教学更有方向。教师通过分析监测结果优化课程,用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借助表现性评价了解学习成效,并通过培训提升自身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艺术素质监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推动音乐教育发展。今后,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要继续研究监测方法,创新教学策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康倩.艺术素质测评背景下小学音乐“创造”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3.

[2]刘红.指向创造能力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路径探寻[J].新教育,2021,(17):90+92.

[3]高秀芳.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21.

[4]王红梅.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教学的策略探析[J].参花(上),2019,(0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