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
冯占英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中学 邮编:075300
摘要:本文从探寻渗透路径、构建融合体系、优化实施策略三方面展开探究,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方法。通过课程内容整合、课堂教学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形成具体策略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合理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人文精神,为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融合方式单一、实施效果欠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围绕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探究有效路径与策略,希望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情怀。
一、探寻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载体,蕴含丰富价值观念与思想智慧,将其有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渗透路径方面可从多维度展开:课程内容整合路径强调挖掘教材中古诗文、名著阅读等版块蕴含传统元素,梳理知识脉络,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课堂教学创新路径注重采用情境创设、案例分析、探究体验等方法,将传统节日习俗、礼仪规范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融入课堂。校园文化活动路径着力组织主题班会、经典诵读比赛、文化社团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家校社会协同路径强调联合家长、社会力量,开展参观考察以及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路径倡导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手段,创设虚拟学习环境,突破时空限制使传统文化学习更加生动直观。通过多元路径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教学网络,实现传统文化全方位、多层次渗透为学生构建完整文化认知体系。
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巧妙融入中华传统诚信文化。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我国古代关于诚信典故,如曾子杀猪、季布一诺等,建立与文本主题联系;课中创设诚信辩论会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安徒生童话中人物行为与我国传统诚信观念异同,引导学生理解精忠报国、言而有信等传统价值观。分析文中童言无忌小孩形象时,联系我国传统文化中童言无忌、良心未泯等思想,拓展文本内涵;结合《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经典名句,探讨诚信对个人与社会意义。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故事会活动,搜集整理古今中外诚信故事,制作手抄报或微视频,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中西文化比较阅读,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又使传统诚信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实现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双赢局面。
二、构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体系
实现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需构建科学完善体系。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应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培养方向,确保传统文化渗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知识目标聚焦传统文化基本常识、核心理念掌握;能力目标侧重古文阅读理解、文化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情感目标注重文化认同、人文情怀培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亦需精心设计。可按年级特点、学情需求,螺旋上升设置传统文化学习内容。低年级侧重趣味启蒙,选取故事传说、民间艺术等浅显易懂内容,中年级侧重系统学习,选取典籍名著、历史事件等基础知识,高年级侧重思辨提升选取哲学思想、文化精髓等深层内容。
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学习、主题探究等方式,设计趣味性强、参与度高教学活动。可运用导入-探究-实践-升华教学流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内化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亦需改革创新。打破单一试卷测评方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结合课堂表现、作品创作、实践活动等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传统文化资源库包括经典文本、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为教学提供丰富支撑。
三、优化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着重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鼓励开展校本研修、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活动。古典文学教学策略强调运用注释解读、背景导入、比较阅读等方法,破解阅读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典文学精髓。传统节日融入策略注重结合重要传统节日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如清明节开展诗词鉴赏、端午节进行屈原精神探讨等。经典诵读推广策略着力精选古诗文、经典名篇,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建立诵读机制,培养学生语感。现代技术应用策略强调利用微课、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通过各项策略协同推进,打造知行合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学生。
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学为例,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章中蕴含孝道文化精髓。课前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查阅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典籍,如《孝经》《二十四孝》等,了解百善孝为先等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点滴,激发情感共鸣;解读文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等细节描写时,结合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分析父爱含蓄内敛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传统父爱与西方父爱表达方式异同,拓展文化视野,设计感恩父母微写作引导学生用朱自清笔法描写父母背影,内化孝道精神。课后组织家风家训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访社区长辈,搜集整理优秀家风故事,制作主题展板在校园展示。通过《背影》教学不仅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更重要是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将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觉行动,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
结论:构建多元渗透路径、科学融合体系、优化实施策略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措施,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与动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转型,为培养文化自信青少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何思念.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C]//第三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 2025:1-5.
[2] 梁永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C]//科教发展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
[3] 肖晓琳.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C]//第三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 2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