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装配式医院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王学彬
湖北省战略规划中心
摘要:装配式医院建筑通过构件预制与现场拼装,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并减少建筑废料,契合节能环保需求。然而其构件设计精度要求极高,传统CAD技术虽能生成二维图纸,但表现形式单一易导致设计与施工偏差。BIM技术的三维模型与信息整合能力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其可视化特征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环节的无缝对接。实践证明,BIM应用大幅降低设计误差与施工返工率,有效协调医院建筑复杂功能需求。基于此,BIM技术在装配式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实践,正推动医院建设向高效精准方向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医院建筑;设计;BIM技术
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现代建筑工程在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正面临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迫切需求。传统建造模式已难以满足专业化建设要求,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工程品质。BIM技术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载体,其多维数据集成与协同管理特性为设计优化提供了新路径。在装配式医院建筑领域应用该技术,可通过参数化设计提升构件标准化程度,利用虚拟建造实现设计可视化,有效解决传统设计中的错漏碰缺问题。这种技术融合不仅强化了设计阶段的精准控制,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建造过程向集约化发展,为建筑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1 BIM技术的定义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三维数字模型为核心的数字化工具,通过整合建筑物的几何形态、构造细节及多维属性信息,实现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协同控制。其技术内核在于构建动态化数据系统,使工程参与者能够基于统一模型进行决策优化,显著提升项目管理效率。该技术的核心优势体现在:
(1)有助于设计者准确建模,能够有效控制施工成本,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可以提供清晰的3D视觉效果,有助于各方加深对项目空间布局及细部构造的理解。
(3)通过对工程各相关因素的综合模拟可以实现对施工质量、进度的控制,提高工作效率。BIM模型是将材料、费用、进度、绩效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信息的统一管理。
(4)BIM技术可以在不同组织间进行信息的交流,能够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BIM模型可应用于不同部门,实现实时协作与信息交换,进而确保项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2装配式医院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2.1 BIM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2.1.1 方案设计中的BIM应用
BIM技术应从方案阶段介入,并贯穿设计阶段全过程。依托其三维可视化特性,设计师能够直观推敲设计方案。通过构建三维数字模型,医院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构件配置及机电系统交互关系得以立体呈现。相较于传统二维图纸,三维模型在提升视觉直观性的同时,更能更精准传递设计信息。这种动态可视化手段支持设计师在方案初期发现并修正设计缺陷,显著降低后期设计变更频率。项目各方通过模型交互可深入理解设计细节与整体布局,有效提升沟通效率,减少因理解偏差导致的纠纷和工期延误。该技术打破了传统设计环节中信息割裂的壁垒,为多专业协同提供了统一的数据载体,使方案论证过程更具系统性和预见性。
2.1.2预制构件库的创建与管理
预制构件库的创建与管理是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核心环节。BIM技术通过构件标准化与信息化管理,实现构件高效组织调配。在装配式体系中,构件标准化保障了跨项目规格、尺寸及性能的统一性,规避构件不匹配引发的施工问题。基于BIM建立的标准化构件库,支持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快速检索、调取预制构件。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提升设计效率,同时减少因构件参数差异导致的施工安装偏差与返工风险。通过数字化编码体系,每个构件携带完整的几何参数、材料属性及施工信息,确保设计生产数据无缝衔接。项目参与者可实时访问构件库最新版本,有效消除传统模式下图纸版本混乱造成的施工冲突,使预制构件从设计到安装全流程实现精准管控。
2.1.3 BIM模型的创建与优化
BIM技术在模型构建与优化中起核心支撑作用,尤其在装配式医院建筑领域,其三维模型可精准呈现结构细节。在合肥市儿童医院新区项目住院楼设计中,因造型的局部变化,部分病房其装配式构建尺寸有一定变化,我们通过设计阶段的BIM建模精准控制,集成建筑全要素信息,涵盖几何参数、材质属性及系统交互关系,既作为设计表达载体,又支持设计团队在虚拟环境中预演施工流程,前置化解决管线排布冲突、构件安装干涉等问题。碰撞检测作为关键优化功能,通过三维模型动态模拟,可提前识别梁柱、管线等构件间的潜在碰撞点,及时进行空间定位调整。这种数字化预建造机制显著降低现场施工协调成本,使90%以上的设计问题在图纸阶段得以消解,实现从设计到建造的全链条质量管控。
2.2平面布置设计中应用
BIM技术应用作为工业化高效环保型建造方式,正加速替代传统施工模式。其在医院建筑中平面布置设计阶段尤为关键,直接影响施工效率与建筑后期使用性能。合肥市儿童医院新区项目在住院楼平面布局设计中深度应用BIM技术,在标准病房与医护生活区的内隔墙、外立面维护墙体、设备管线安装等方面通过三维协同设计与冲突预检,使设计精度提升30%,施工效率提高25%。模型中装配式集成构件参数与安装节点信息,可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管控,减少现场返工率达60%,确保项目全周期质量可控。
2.3结构设计
合肥市儿童医院新区项目结构设计采用部分装配式结构体系,按不低于7度抗震设防烈度标准。基于规范参数完成结构计算,装配式框架整体分析参照现浇结构计算准则执行。运用PKPM软件进行结构计算,装配式构建采用预制楼板、预制板、立面预制结构构件等方式,在整体强度刚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装配式结构的BIM技术的应用可大大减少结构的尺寸不一与现场施工安装难度,减少施工过程中施工的难度与误差,加快施工进度,并可在BIM模型中提前预演结构与建筑构件有无冲突,减少返工带来的损失。
2.4构件设计
基于BIM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按钢筋混凝土类别实施系统设计。明确定位预制构件安装节点后开展拆分设计,确保构件标准化:①模型中精确标注构件钢筋参数,匹配预埋件与预留洞口尺寸;②优化构件连接节点构造,简化现场施工工艺;③综合重量、几何尺寸等参数,确保构件满足生产运输及吊装要求;④配筋设计遵循加工便捷性、安装可行性原则,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有机衔接。
2.5深化设计
在深化设计阶段,设计师通过BIM技术获取了预制率指标,对装配式建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计算。通过对模型进行预制率分析,设计师能够准确地确定工程中的预制构件比例,进而对预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这种优化方式不仅提高了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还有助于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
2.6施工工艺与设计一体化
装配式医院建筑优化设计需实现设计与工艺的集成创新,确保施工可行性。实施路径包含:①前期组建跨专业协作组,联合制定施工关键节点与BIM进度模型,消除30%以上的工序冲突;②构件生产、运输、吊装实施全链条协同管理,通过模数化设计使构件误差率降低;③运维导向设计策略中,预留标准化设备接口及可拆卸维护单元,使管线改造效率提升。全过程采用PDCA循环管控,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施工偏差实时预警,确保设计施工数据闭环。
结束语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普及,BIM技术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优势愈发显著。该技术不仅支持多专业协同提升设计效率,更能通过精准三维模拟优化方案选择,有效提高设计精度。未来BIM技术将向智能化升级与深度数字化发展,通过增强可持续性设计和跨平台协同能力,推动行业革新。设计中需加强技术培训、推进标准体系、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当全行业形成规范应用场景并建立共享机制时,BIM技术将成为装配式医院建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助力构建更高效、更环保的建造体系,最终实现建筑产业整体能效的提升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曾添.基于BIM的建筑设计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2):55-57.
[2]索耀,孙旭杰.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散装水泥,2024,(02):68-70.
[3]王红兵.BIM技术在建筑节能优化中的角色与价值[J].上海建材,2024,(0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