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构建

作者

黄卉

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小学 四川 眉山 620000

摘要: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构建成为当前教育关键。本文系统分析教学评价分离现状,探索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有机衔接,提出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精准对接策略,旨在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通过整合“教、学、评”三个维度,实现教育过程系统优化,为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问题日益凸显,三者脱节现象严重制约教学质量提升。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一致性体系,需要系统分析现状,探索有效策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深入发展。本文从现状分析、衔接策略、对接路径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一致性构建问题。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价分离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评”分离现象普遍存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难以有效落实。教学设计往往聚焦于知识教学,忽视素养培育导向;学习过程重视结果导向考核,弱化过程性评价功能;评价标准仍以考试成绩为主,素养表现评估缺位。这种教学与评价脱节状态导致教学目标偏离,学生学习动机受损,核心素养难以有效培养。

实践层面体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错位,教师关注知识灌输而非能力培养;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纸笔测试为主要手段,缺乏多元评价机制;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受限。教学评价分离还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模糊,难以把握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学改进缺乏有效反馈机制。从系统视角看,教学评价分离源于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评价制度改革滞后,教师专业能力局限。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有机衔接策略

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有机衔接,需要依托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新知识体系,强调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知识迁移与应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学本质。教师需精准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挖掘教材知识脉络,科学安排教学进度,保障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学习过程要体现数学学科特征,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抽象概括等环节,培养严谨数学思维。教学组织形式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运用合作学习促进思维碰撞,开展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能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学反馈机制应贯穿学习全过程,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测试诊断等途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同步。跨学科整合有助于拓宽数学应用视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课程统整意识,善于从其他学科中挖掘数学素材,构建多元化学习情境。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能延伸课堂学习空间,通过家庭作业指导、亲子数学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数学学习氛围。

以西师版六年级上册《圆》教学为例,教师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轮胎、井盖、餐盘等圆形物体,引发对圆认识兴趣。接着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线圈绕点旋转画圆,感受半径恒定特征,从中抽象出圆概念。随后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关系,设计测量活动让学生收集不同圆直径周长数据,发现比值稳定在3.14左右,了解圆周率。圆面积探究中教师设计剪拼活动,将圆等分后重新拼接成近似长方形,引导学生推导面积公式,教学过程还融入数学史料增强文化认同感。实践应用环节设计生活化问题,如计算圆形花坛面积等,培养模型思想与应用意识。学习评价采用多维度观察记录表,关注学生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表现。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精准对接策略

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精准对接要求评价设计立足核心素养框架,细化评价维度与具体指标,确保评价内容全面反映教学目标要求。评价标准制定应体现过程性与发展性理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思维品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等方面表现。评价方式要多元立体,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项目展示、档案袋评价等形式,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评价主体要多元参与,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与并重体系,形成教育共同体评价合力。评价反馈要及时有效,建立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将评价信息转化为教学改进动力。评价工具开发要规范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效率与准确性。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可测量学习结果也重视难以量化素养表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协同推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教师要提升评价素养,掌握科学评价方法,善于根据评价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以西师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教学为例,教师先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涵盖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学推理等核心素养要求。评价设计围绕这些目标展开,如考察学生能否准确识别圆柱圆锥特征及其展开图,能否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进行合理推理论证等。具体评价实施中学生展示自制圆柱圆锥模型考察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记录判断学生对立体图形认识深度。学生小组合作推导体积公式过程中教师设计评价量表记录学生思维水平、表达交流、团队协作等表现。实践应用环节设计油罐容积计算、圆锥形沙堆体积估算等真实情境问题,评价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问题解决策略。学习档案记录学生从平面到立体认知发展过程,展现个体成长轨迹。评价报告采用质性描述与量化数据相结合方式,如用等级评定学生公式运用熟练程度,用描述性语言呈现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水平。反馈环节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开展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

结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一致性构建是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更新、制度完善、实践创新多方面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教学评价分离现状,探索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有机衔接策略,建立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精准对接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评价科学性与实效性。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开发适合核心素养评价的工具,构建智能化评价平台,实现评价数据精准分析与可视化呈现,推动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景荣.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4,(35):43-45.

[2]苏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4,(14):65-67.

[3]魏振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J].求知导刊,2024,(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