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的运用探究

作者

戴斯琪

麻城市第三小学

摘要:本文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策略与创新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情况,发现教材选编不全面、教学手段简单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教学情境创设、跨学科整合等策略,并探究多媒体技术应用、课外活动拓展等创新方法。有效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内容,能显著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学习兴趣,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引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认知形成关键期,通过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提升语文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通过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应用现状,探索有效融合策略与创新路径,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呈现诸多问题。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比重不足,选文过于集中于某些方面,如古诗词、寓言故事等,而对传统礼仪、节日习俗、传统艺术等内容涉及较少,导致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内容片面化。教学方式较为单调,许多教师仍沿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对传统文化内容讲解浅层化,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评价体系缺乏针对传统文化学习效果评估标准,过分注重知识点掌握情况忽视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系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教学中难以进行深入拓展,对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不够透彻影响教学效果。

家校合作机制不完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未能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缺乏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传统文化教材补充读物,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学校文化环境营造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元素融入不够,未能形成浓厚文化氛围。部分地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差异明显。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不足,体验式学习机会有限,学生难以真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跨学科融合不够,传统文化教育仍局限于语文学科范畴,未能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效果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成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需构建多层次教学体系,通过情境创设强化文化氛围,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课程内容应扩充传统文化要素,增加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多元素材,构建全面知识框架。教学环境方面布置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班级空间,利用实物、图片、音频等媒介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教学方法上宜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围绕传统节日、历史事件设计系列学习任务。评价体系应打破试卷模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机制,重视学生参与度与创造性表现。加强家校合作,通过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推进跨学科整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美术等学科,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教学实践为例,教师通过多种策略进行渗透。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月亮传说、农历习俗、中秋节等资料,拓展文化背景知识。课堂伊始教师播放传统曲目营造氛围并展示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统月亮意象图片激发学习兴趣。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文片段深化理解。拓展环节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家乡关于月亮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活动进行班级分享。还结合传统绘画,引导学生创作月亮主题画作,表达对传统文化理解。教师适时补充月亮意象在古诗词中应用,如“床前明月光”、“明月几时有”等名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学魅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方法主要围绕现代技术与传统内容融合展开。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微课、动画片等数字资源将抽象文化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增强课堂吸引力。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传统文化学习网站、公众号等,提供丰富资源,实现课内外学习无缝衔接。开发传统文化主题游戏,通过闯关答题、角色扮演等游戏化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推广项目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非遗工作室等场所,接触真实文化情境;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展技艺展示与互动体验。举办主题活动,如诗词大会、经典诵读比赛等,搭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媒介创新表达方式,运用微电影、动画等形式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内容,实现创造性转化。

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教学为例,应用创新方法进行教学。课前教师设计数字化导入,制作精卫鸟故事动画短片,生动呈现神话场景激发兴趣。课堂中组织神话探秘项目学习,学生分组收集古代神话故事,探究其中蕴含民族精神制作电子故事书。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学生绘制精卫填海故事脉络图,梳理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开展神话新编创作活动,学生运用现代表达方式重新演绎精卫故事,如创作微剧本、漫画或配音作品。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开发互动游戏,学生扮演精卫角色,通过完成填海任务体会坚持不懈精神。开展跨学科整合,与美术课结合制作精卫形象泥塑,与音乐课合作创编精卫填海主题歌谣。建立中华神话学习社区,学生定期分享神话探究成果,举办神话故事会展示活动。

结论:传统文化教育应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创新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应用、项目式学习等策略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跨学科整合、校内外资源联动有助构建系统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未来应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家校合作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知识教学更是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共同营造良好文化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新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4,(08):85-87.

[2]杨玲花.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合路径[J].家长,2024,(21):121-123.

[3]孙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7):49-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