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保护工程质效管理规范化体系构建方案

作者

赵世姐 张光委

沂源县洁源市容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环境保护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对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当前环保工程质效管理中,存在部分工程因标准不统一导致质量参差不齐,监管不到位使工程效益打折扣,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影响施工与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环保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构建科学、规范的质效管理体系,对于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工程质效、推动环保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程质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标准不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程,在质效管理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参照国家通用标准,但未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细化;有些小型工程甚至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依,仅凭借经验进行管理。例如,某地区的污水处理工程,在水质排放标准上,有的执行国家一级 A 标准,有的却执行较低的地方标准,导致处理后的水质差异明显,影响了区域水环境的整体改善。这种标准不统一的状况,使得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也给后期的评估和监管带来了极大困难。

(二)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环境保护工程的监管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环保、住建、水利等多个部门都参与监管,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容易出现监管重叠或监管空白的区域。例如,某河道治理工程,环保部门负责水质监测,住建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监管,水利部门负责河道维护,由于信息不共享,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排污行为未能及时被发现和制止,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效益。同时,监管手段相对落后,仍以人工巡检为主,缺乏信息化、智能化的监管设备和平台。这导致监管效率低下,难以对工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此外,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使得部分企业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工程质效管理。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环境保护工程涉及环境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环保工程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了解不足,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操作不规范、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也有待提升,一些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在工程进度控制、质量监督、成本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例如,某垃圾填埋场工程,由于管理人员对防渗技术了解不够,未能有效监督施工过程,导致填埋场出现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造成人员素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缺乏严格的资格审查;培训机制不健全,未能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行业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二、规范化体系的设计

(一)管理标准

结合国家相关法规和行业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细化的管理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程,如污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分别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标准、效益评估标准和施工规范。在质量标准方面,明确工程材料的质量要求、施工工艺的技术参数、工程验收的具体指标等。例如,污水处理工程要规定处理后水质的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处理设备的运行效率等。效益评估标准应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要评估其对空气质量改善的程度、减少的健康损失成本等。同时,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根据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情况,定期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监管机制

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成立专门的综合监管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监管工作,避免监管重叠和空白。引入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手段,构建环保工程质效管理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工程现场安装传感器、监控设备等,实时采集工程施工进度、质量指标、污染物排放数据等信息,并上传至信息平台。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实时监控工程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违反管理标准和监管规定的企业和个人,依法给予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并将其失信信息纳入信用档案,限制其参与环保工程投标等活动。

(三)人员培训

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于施工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包括施工工艺、设备操作、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确保其能够按照标准规范施工。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如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提升其管理水平。培训方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网络课程进行理论学习,线下通过现场实操、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严格准入门槛。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同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再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三、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专门的体系实施小组,由环保、住建、水利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负责统筹协调体系的实施工作。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施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同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共同推动体系的落实。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体系的实施提供制度支持。制定《环境保护工程质效管理办法》《环保工程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等文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工程建设和管理行为。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技术保障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体系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如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精准的大气监测设备等。建立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组织专家团队为环保工程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加强对技术应用的培训和推广,提高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结束语

本方案通过对环境保护工程质效管理现状的分析,设计了包括管理标准、监管机制、人员培训在内的规范化体系,并提出了组织、制度、技术等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针对性。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环保工程质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益,推动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我国环境保护工程质效管理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元 淼 . 浅 析 环 境 工 程 管 理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对 策 [J]. 科 技风 ,2021(24):113-115.

[2] 郭瑛 . 环评工作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探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1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