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焦佳欣

赞皇县西阳泽镇尹庄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探究如何创设合适数学情境以及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旨在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能力。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创设富有启发性数学探究情境,建立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能有效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提高自我调控水平,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探究情境

引言: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主动获取知识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关键期,此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对其未来学习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学习现状、创设探究情境、构建评价机制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路径,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一、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现状,明确能力培养方向

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呈现多元化特点,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数学知识理解停留于表面层次,未能形成自我调控学习习惯。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导致学习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第二,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足,认为数学抽象难懂,缺乏学习动力与信心;第三,学习方法单一,未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策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深入理解学生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精准把握小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特征。

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过渡,好奇心强,但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需借助直观材料辅助理解。因此培养方向应着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通过趣味化数学活动激发探索欲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培养自我规划、监控与调整能力;强化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与创新思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包括主动预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及时复习等环节。教师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确立符合认知规律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科学分析学情,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学习任务激发学习潜能,还应关注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让不同基础学生均能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习信心。

二、创设数学探究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意识

适宜情境能唤醒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其主动投入学习过程。情境创设应注重生活化,将抽象数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实用价值;强调问题化,通过设置认知矛盾或悬念引发思考;重视游戏化,将知识融入竞赛活动中增强学习趣味性;突出任务开放性,鼓励多种解法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合作探究,组织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创设情境应把握适度挑战性原则,难度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开放包容性原则,允许多元见解;层次递进性原则,由浅入深引导能力提升。教师角色需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适时提问启发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测验证等方法经历完整探究过程;鼓励记录探究历程形成反思习惯。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创设超市购物探究情境。教师展示超市场景图,告诉学生小明妈妈要买32盒牛奶,每盒25元,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构成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需求。学生初遇此类题目,尚未掌握计算方法,但已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此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多种尝试:先算32×5再乘10加32×2;或先算30×25加2×25等。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各种方法优劣,引导学生发现分解计算原理,体会竖式计算便捷性。接着设计数学智慧PK赛,每组选择一种解法比赛,比较速度与准确性。教师还能设计开放任务:若牛奶打八折,又买了15个苹果,每个3元,一共花多少钱?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解题步骤。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评价反馈机制,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合理评价体系能促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努力方向,激发持续学习动力。首要任务是建立多元评价结构,打破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综合运用动态观察、作业分析、学习档案、自我评价等方式,全面客观反映学习表现。过程性评价尤为关键,通过关注平时表现与思维路径,引导学生重视全过程而非仅关注结果。评价标准应突出自主学习核心要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与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关注能力发展而非简单知识记忆。自我评价与互评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引导学生定期回顾目标达成情况,反思策略效果;组织同伴互评活动促进共同进步。积极反馈机制能有效增强学习信心,教师应及时肯定进步,对问题给予建设性建议而非简单批评。奖励设置需注重内在激励,避免过分依赖外部奖励。评价方式应注重个性化,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构建多层次评价反馈机制。课前教师设计预习评价表,教师据此调整教学重点。课堂中设计挑战阶梯任务:基础题如2.5×4,提高题如0.25×1.6,拓展题如设计购物应用题。学生自主选择挑战层级,完成后进行自评,记录思路与解决方法。教师组织学习小组,学生间交流讲解,相互评价。针对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探究,采用发现—验证—总结三步评价法,学生先猜测规律,再通过实例验证,最终总结应用。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设计含小数乘法购物清单,计算总价并分享省钱方案,完成后制作学习成长册,包含作品与评语。教师建立小数运算能手评选机制,从计算准确性、方法多样性、应用创新性等维度综合评价,定期表彰进步显著学生。

结论: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创设探究情境,构建科学评价机制。通过三者有机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自我规划、监控与调节能力,提升问题解决水平。当学生成为学习真正主人时,不仅能获得更深层次知识理解,还能形成终身学习必备品质。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学科特点与学生发展需求结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美练.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一小学;,2024:403-404.

[2]郭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J].读写算,2024,(17):71-73.

[3]马斌峰.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24,(0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