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茧与重构:基于部编教材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

作者

冯鹤敏

茂南第一中学,525000

摘要:在“双减”与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古诗词教学面临应试化解读、浅层化学习等困境。本研究以2014部编版教材为依托,构建“诗性解码·情境重构·生命对话”三维模型,通过激活教材诗词的文化基因、创设沉浸式体验场景、搭建古今对话桥梁,破解文本割裂与情感疏离问题。实践表明,该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与文化认同,为教材的古诗词教学提供新范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部编教材;核心素养;情境重构

一、困境审视:基于部编教材的教学现状

(一)文本解读的应试化窄化

部编教材诗词教学中,教师常将意象、情感简化为考点,如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日月之行”仅关联“远大抱负”,忽视“洪波涌起”的感官体验;八年级下册《石壕吏》“吏呼一何怒”的矛盾冲突,因缺乏“老翁逾墙”的细节分析,沦为抽象概念。教材“思考探究”栏目常被跳过,如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停杯投箸”的动词张力未被挖掘,学生仅机械记忆“抑郁心情”的答题模板。

(二)学习体验的被动化浅层

调查显示,75%的课堂停留在“教师串讲+学生背诵”,如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的诵读,忽视“直”“圆”的平仄声调,学生难以感受大漠雄浑;92%的学生未完成教材“积累拓展”中的创意任务,《木兰诗》“木兰归乡”场景描写多被翻译替代,教材设计的“诵读—理解—运用”梯度未能落实。

(三)教学资源的单一化固化

教材文本与跨单元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如八年级上册《黄鹤楼》“崔颢题诗”典故未引入,学生难悟“晴川历历”的时空感;九年级《江城子·密州出猎》与七年级《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形象割裂,错失建构诗人立体人格的机会。

二、理论重构:三维教学模型建构

(一)理论基础

基于叶嘉莹“兴发感动”说与王荣生“文学鉴赏层阶理论”,结合部编教材“重视诵读、涵泳体悟”的编写理念,构建“诗性解码·情境重构·生命对话”模型,实现从语言解码到生命共鸣的进阶。

(二)模型架构

1.诗性解码:激活教材文化基因

意象谱系:梳理教材高频意象,如“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浪漫vs《水调歌头》的哲思)、“菊”(《饮酒》的闲适vs《秋词》的豪迈),引导对比理解意象的多元内涵。

情志溯源:结合教材注释还原创作现场,如《春望》补充安史之乱地图,让学生在“国破山河”与“家书万金”的冲突中,感受杜甫的个体创伤与家国情怀。

语言品味:聚焦教材炼字题,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挑”字,对比“拿”“举”,体会动词暗含的烦躁与不甘,感受语言的情感张力。

2.情境重构:创设沉浸式体验场

时空复现:用动画模拟《木兰诗》行军路线,配战马嘶鸣、黄河水声,让学生感受“暮宿黄河边”的苍凉;利用教材插图制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模型,直观“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画面。

生活联结:《游子吟》教学中,拍摄“妈妈缝补校服”视频,对比“临行密密缝”,激活“寸草心”的现代亲情体验。

艺术融合:《天净沙·秋思》让学生用素描或水彩绘制“秋思意境图”要求突出“留白”“疏密对比”等中国画技巧,体会断肠人在画面中渺小感与孤寂感;《关雎》改编为校园情景剧,诠释“窈窕淑女”的文明追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

3.生命对话:架设古今共鸣桥

穿越书信:学《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学生给苏轼写信:“面对考试压力,如何做到‘会挽雕弓如满月’?”在古今对话中消解时代距离,激活诗词的现实意义。

诗词日记:用“新体诗”记录日常,如遇雨写“水珠跳瓦当,碎玉落青墙”,考后写“笔落惊风雨,卷成忐忑章”,让诗词成为青春表达载体,实现经典与个体生命的联结。

三、实践路径:以《饮酒(其五)》为例

(一)诗性解码:深挖教材文本

1.意象对比:结合教材注释,对比“采菊”(闲适)与《归园田居》“种豆”(劳作),理解陶渊明从生存到审美的心态转变;分析“见南山”的“见”字(非刻意“望”),体悟教材“阅读提示”中“心物自然相遇”的意境。

2.情志关联:通过教材补白,呈现陶渊明辞官时间轴,结合“不为五斗米折腰”,理解“心远地自偏”是对魏晋士人精神困境的主动突围,而非消极避世。

(二)情境重构:对接教材设计

1.多感官体验:学生穿汉服“采菊”“品菊”,在视觉、听觉、动觉中感受“结庐人境”的宁静,呼应教材“饮酒”主题的生活美学。

2.问题链驱动:围绕教材“如何理解‘心远’”提问:“若陶渊明用手机,他会如何记录‘东篱’?”“现代‘心远’是否等于‘远离网络’?”激活跨时空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精神反思现代生活。

(三)生命对话:转化教材价值

1.思辨写作:微写作《我的“东篱”在哪里》,学生结合网课观星、操场散步等经历,写出“身在此处,心向星河”,实现“心远地自偏”的个性化解读,让教材中的哲学思考落地现实。

2.项目实践:绘制“教材诗词中的精神地图”,标注校园角落、家庭书桌等“心远之地”,配文“此中有真意”,将教材诗词转化为学生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坐标。

四、总结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使命,是让部编教材中的经典诗词成为学生理解文化、观照自我的桥梁。本研究构建的“诗性解码·情境重构·生命对话”三维模型,以教材文本为原点:通过诗性解码,挖掘“意象、情志、语言”的深层内涵,破解应试化解读的困局;借助情境重构,将“大漠孤烟”“采菊东篱”转化为可感的生活场景,激活学生的多感官体验;通过生命对话,让“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迈、“心远地自偏”的哲思,与学生的青春困惑产生共振,实现经典的现代转译。

实践证明,这一基于教材本位的创新路径,有效打破了“文本与生活”“古代与现代”“知识与情感”的三重壁垒,使古诗词教学从“考点解析”走向“生命浸润”。当《观沧海》的“洪波”在学生心中涌动,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大庇”精神照进现实,教材中的文字便真正成为了滋养生命的文化基因。未来,需进一步深耕教材资源,探索信息技术与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每一首古诗都成为照亮学生精神世界的星火,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中华文化的永续生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M].中华书局,2017.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温儒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与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5]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古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