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路径
耿聪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摘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凝聚各族共识,有助于民族复兴,汇聚团结伟力,这对于现代化中国建设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的重大变革,需要采取强化“人民至上”,规范传播秩序、数智赋能交流,构筑精神家园等有效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达成一致共识,共同为国家发展奋斗。
关键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路径
引言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也推动中华民族开始迈入到“强起来”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进程当中,民族复兴还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环境和各种难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当前国际形势又错综复杂,再加上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持续不断。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创新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作为战略性国家工程进行重点建设和推进。这一诊断不但丰富的民族主义理论,同时也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一)强化国家认同,凝聚各族共识
国家认为是现代公司对国家的认知与情感归属,它是国家构建的重要政治基石,体现着秩序和政治逻辑。中华民族通过铸牢共同体意识,能够引导各族群众形成政治和情感认同,促进民族政治整合,从而有效提升国家凝聚力,进而产生动力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增强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使各族人民达到一致共识,劲往一处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各民族通过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近代抵御侵略时,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新中国成立使其获得了现代国家形式,成为了国家民族,这与西方民族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西方民族强调民族主导,而现代民族国家则是以国家统一、主权独立为标志,这是国民与民族身份融合的政治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从近代开始就已经开启了对中华民族进行现代化塑造的进程,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国家与政治融为一体的共同体。在这一进程当中,教育是重要手段,不断提各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呈现出了既多元又一体的民族形态,在同体认同当中既包括民族认同,又包括国家认同,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为现代化国家建设与发展奠定心理根基。
现今,我国以全体中华民族成员为主体,致力于构建政治共同体,进而增强民众的国家意识,激发和培养爱国情怀。以此来增进各民族成员身份认同,从本质来看这就是在进一步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最高利益,为了维护这一利益就要坚决抵制民族分裂行为。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助力民族复兴,汇聚团结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凝聚各民族人民之力,使各民族团结到一起,这对民族向心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使用高度契合,这也是民族复兴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民族复兴需要各民族智慧和力量聚集为一体,共同发展并共享成果,56民族是一体,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发力推动国家前行。
从当前国内外的整体形势来看,民族复兴的任务比较艰巨,实现之种并非坦途。西方霸权主义一直在对我国进行遏制、“台独”“港独”也在对我国实施分裂,这严重威胁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民族团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愈加重要。通过不断强化这一意识,可以有效构筑多个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从而为民族复兴奠定思想文化之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引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前进的鲜明旗帜。在新时代,需要围绕民族复兴这一目标开展民族工作,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并在这个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的关系,从而使各民族能够在实现自我认同的同时,做到共同体认同,对内部差异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有效防范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干扰和破坏。
(三)奠定统一根基,维护民族团结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了多种因素干扰,导致我国民族问题形势开始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分裂势力和暴力势力活动较为频繁,再加上外国势力挑动,对我国民族团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这一决策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一直拥有着国家共同体属性。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引导各族人民找到团结一心的利益和情感契合点,并形成强大精神纽带,使其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进而促进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就是民族团队和国家统一,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各民族情感联系更加紧密,在行动中保持协调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着各民族的共同文化,蕴含了非常深厚的情感,代表着各民族共同利益,铸牢这一意识,有利于国家核心利益实现,从而奠定统一根基,切实做到民族团结与稳定。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强化“人民至上”,规范传播秩序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其始终坚持着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尊重各民族人民诉求,寻找利益契合点。“人民至上”与“资本至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人民至上”以人民的意愿为主旨,旨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需要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将人民利益作为核心,并规避“资本至上”错误逻辑,规范传播秩序。
首先,强化价值引领。充分发挥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让社会各界加强学习并充分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开展。以主流媒体意识传统规范作为准绳,在民族文化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保障其传播秩序的正确性。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之下,关注各民族权益,并民情调查、文艺汇演、新媒体等宣传手段,提升受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可度,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并提升宣传教育效果。最后,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奋斗积累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将其转化成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话语,以此来丰富新时代民族精神文明内涵。
(二)数智赋能交流,构筑精神家园
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尤其是AI、大数据的应用,为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这一背景之下,需要发挥智能算法的创造性和便利性,为民族文化交流创造空间,并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首先,盘活文化资源。积极利用新时代产生的数字智能技术,对中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生动阐释,比如开设民族文化展览馆,通过通过虚拟呈现等方面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将抽象的民族文化内涵具象化,助力各民族学习与理解,强化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促使各民族人民参与到构筑共同精神家园中来。其次,突破传播瓶颈。新时代的智能算法存在着“用户偏好”局限性,从而形式另类的“信息茧房”,这就需要运用新的传播方式,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媒环境,并将受众纳入进来,进而有效打破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壁垒。比如,建立网络文化交流阵地,促使各民族可以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并形成共识。最后,创新交流方式。借助智能技术,创造交流平台,并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充分彰显民族文化魅力,赋予精神家园新内涵。
(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以及文化安全有着密切联系。近代时中国由于科技落后,引发了全盘西化论,也使国民陷入了文化自卑之中。文化昌盛则国运昌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不断质疑之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本在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百年奋斗历史,文化力量和其中蕴含的思念、道义以及信仰之力,是党长期执政,是人民得以重新站起来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可以让全民人民形成共同意识,汇聚推动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强大力量。它概括了党和民族的价值追求,能够充分展现国家形象。所以,寻求中国道路的自信就需要做到文化自信,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守。增强文化实力需要从小处、从细处做起。通过政治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发挥,使其成为人民的日常思想,成为行为自觉,使其真正扎根于人民心中,夯实共同思想基础,进而提升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依法治理民族事物,可以减少民族内部矛盾,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这需要健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在执法过程中做到规范执法,提升民族法律法规的公信力。坚持依法治国,以法治思维进行民族治理,解决民族问题并做好民族工作,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使民族治理工作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同时,需要加强民族事务监督,确保民族治理规范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结论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现代化国家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价值层面来看,它就像一座桥梁,将各族人民的心联到一起,增强国家认同感,保持民族思想的高度统一,从而为国家各项事业建筑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重要力量,可以让各民族携手前进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它更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基石,能够为抵御各种分裂势力的侵蚀提供思想屏障。在实现路径上,需要从强化“人民至上”,规范传播秩序、数智赋能交流,构筑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实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等多个维度全方位铸牢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春霞,周围.强化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01):41-44+78.
[2]樊昊,崔超.多民族国家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内在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分析视角[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0(01):74-80.
[3]崔雪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5,(03):180-182.
[4]朱长兵,董梦琪.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行政科学论坛,2025,12(01):39-43.
[5]高屾,邹之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性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25,(01):61-67.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