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食品检验检测中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提升途径

作者

陈爽

镇赉县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镇赉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 137300

摘要: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食品检验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应用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从传统的化学分析法到现代的生物传感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为食品检验检测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然而,如何确保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食品检验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营养成分失衡等问题,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先进的检测技术和高质量的检测过程是确保食品检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提升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及应用

(一)光谱分析技术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依不同物质特定波长吸收光谱测吸光度定含量。操作简便、快速且成本低,常用于检测食品色素、维生素C等成分,如测果汁饮料中维生素C以评营养,但灵敏度欠佳,痕量物质检测受限。

2.红外光谱法

借红外光与分子振动、转动能级跃迁作用生特征吸收光谱来定性定量。在食品检测可鉴别油脂种类、分析碳水化合物结构等,像区分橄榄油与棕榈油。样品处理简单、分析快,然混合物谱图解析较难。

3.AAS和AES

AAS使待测元素原子化,吸特定光测吸光度定量;AES激发原子发射特征光谱依谱线强度定量。主用于检测食品矿物质元素,如牛奶钙含量测定,精度高、选择性强,可测微量痕量元素。但样品前处理繁琐,需消解成溶液,且一次仅测几种元素,效率低。

(二)色谱技术

1.气相色谱法(GC)

以气为流动相,利用物质在固、流相分配系数差异分离分析。适检挥发性有机物,常用于食品农药残留、添加剂、香精香料检测,如测水果农药残留,分离测定准确,但要求样有挥发性与热稳定性,难挥发不稳定物需衍生化。

2.液相色谱法(LC)

以液为流动相,用于分离高沸点、热不稳定、大分子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兽药残留、抗生素等检测,如检肉类兽药残留。无需衍生化可直进样,但设备贵、操作复杂、维护成本高。

3.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LC-MS)

GC-MS结合GC分离与MS鉴定能力,可析复杂有机物,用于食品多类成分检测。LC-MS适用于极性强等大分子营养成分检测。如葡萄酒香气成分与污染物、婴幼儿奶粉营养与非法添加物检测。具高分离度、灵敏度、定性定量准确优点,但设备贵,对人员技能要求高。

(三)生物检测技术

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酶标抗体或抗原,借酶催化底物显色测目标物。常用于食品微生物毒素、兽药残留、农药残留检测,如测花生黄曲霉毒素,灵敏快速,特异性强、操作简、成本低,能多样品同时检,但有假阳假阴问题,需严控实验条件与质量验证。

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扩增特定DNA片段检测目标微生物或转基因成分。用于食品致病微生物、转基因成分鉴定,如生鲜食品病原菌检测,特异性、灵敏度高,速度快,但需专业仪器设备与人员,易因污染现假阳性。

3.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识别元件与目标物特异结合产生物理或化学信号以检测。可检食品葡萄糖、乳酸、酒精、农药残留、微生物等,如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用于食品发酵监控。响应快、操作简、可微型化,能现场快速检测,但生物识别元件稳定性差,受环境影响大,寿命短。

(四)其他检测技术

1.快速检测试纸条技术

利用免疫层析原理,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在试纸条上,通过样品与试纸条的反应,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目标物质是否存在及含量。快速检测试纸条常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毒素等的现场快速检测。例如,在农贸市场检测蔬菜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时,可使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试纸条,几分钟内即可得到初步检测结果,方便快捷,但准确性相对较低,通常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2.核磁共振技术(NMR)

基于原子核磁共振现象的NMR,能定性定量分析食品成分,提供分子结构与动态信息,用于食品组成、品质鉴定及掺假鉴别,如蜂蜜检测。其样品制备简、无损分析,但仪器贵、成本高、数据分析难。

二、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提升途径

(一)优化样品处理流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样品采集方案,根据食品的种类、来源、批次等因素确定采样方法和数量,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样品处理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的操作程序,选择合适的粉碎、提取、净化方法和试剂,提高目标物质的提取率和纯度,减少杂质干扰。例如,在检测肉类中的兽药残留时,可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对样品进行净化处理,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同时,加强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设置空白对照、平行样测定等,及时发现和纠正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二)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

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仪器的采购、验收、校准、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例如,气相色谱仪应定期检查进样口、色谱柱、检测器等部件的性能,及时更换老化的部件;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使用标准物质对仪器的灵敏度、分辨率等指标进行验证和调整。加强操作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培训,使其熟悉仪器的操作流程、维护要点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三)提高人员专业素养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例如,开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人员对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建立人员考核机制,对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激励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人员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杜绝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行为。

(四)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可采用加标回收试验、标准物质比对、留样复测等方法,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例如,在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时,可通过加标回收试验来评估检测方法的回收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外部质量控制可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等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的比对和交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此外,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使检验检测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检测中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提升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等途径,可以显著提高食品检验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公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将继续创新和完善,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樊启明,叶玉华,杨春艳.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提升检测质量的对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4(01):158-160

[2]顾艳.全面质量管理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24(26):10-12

[3]施业龙,周广扬,成正晴.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24(20):183-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