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养成策略探究

作者

张斌 李瑞琳 刘倩

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471500

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时期,而外国小说阅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思辨元素,具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条件。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人才成为教育核心目标,高中外国小说教学不应仅停留于知识教学层面,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思辨思维习惯。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有效路径,构建完整培养体系,提升教学实效性。

一、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养成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呈现出诸多问题。教学理念层面仍普遍存在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现象,教师习惯性采用讲解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位置,缺乏主动质疑空间。教材编排往往聚焦作品背景及写作技巧分析,而忽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教学方法上呈现单一化倾向,课堂互动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深层次思维,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与挑战性,学生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而非展开独立思考。评价体系过分关注考试结果,忽视过程性评价,难以全面检测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状况。

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部分学校缺乏开展思辨教学必要条件,优质教学案例共享机制不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滞后。学生方面则普遍存在阅读习惯不良、批判性阅读能力薄弱现象,许多学生倾向于机械记忆文本内容,缺乏对作品深层含义探究兴趣,面对复杂问题时分析能力不足。应试压力与功利化阅读心态制约了思辨能力培养,部分学生将外国小说阅读简化为应对考试工具,忽视文本价值与人文思考。学校、家庭及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缺乏系统性思辨能力培养环境,各方教育理念不统一,培养效果受限。

二、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养成的课内策略

课内环境中思辨能力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多元互动教学生态。教师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采用多维解读框架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课堂中实施角色互换讨论法,引导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立场思考问题,培养换位思考习惯;运用文本细读技术,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发现潜藏信息;开展假设性情境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如果……会怎样”,激发创造性思维;实施文本批判阅读,引导学生质疑文本观点,形成独立判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体验,加深学生对作品理解。构建小组合作探究机制,通过分组讨论形成思想碰撞;设计递进式评价标准,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示范作用,展示思辨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评价判断等高阶思维技能,形成从浅层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学习路径。

以《老人与海》教学为例,教师设计桑提亚哥的坚持——无谓的执着还是人性的胜利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老渔夫形象的复杂性。课堂中学生分组深入讨论桑提亚哥与大海的关系,一组从人类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角度肯定其非凡意志,另一组则分析其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最终只带回鱼骨的结局,通过观点交锋促使学生形成多元视角。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桑提亚哥与男孩曼诺林两代渔民的价值观差异,分析传统与现代渔业观念的碰撞,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学生还可以借助假设桑提亚哥选择放弃与鲨鱼搏斗思考,探讨可能的结局及其象征意义锻炼推理能力。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选取小说中的海上搏斗情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生态伦理角度评判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当性,建立传统与现代价值观连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大自然与海洋生物的描写技巧,发现作者的生态观念与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识别文本隐含观点的能力。

三、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养成的课外策略

课外思辨能力培养需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拓展学生思考空间。学校建立主题阅读计划,设计跨学科探究课题,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解读文学作品;组织定期文学沙龙,提供思想交流平台;开展创意写作工作坊,鼓励学生进行文本改编创作,深化文本理解;实施阅读剧场计划,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心理;建立网络讨论社区,拓展交流渠道;开展文学实地考察,增强文本与现实联系。引入专家讲座机制,邀请学者与学生对话;实施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指导;建立阅读反思机制,要求学生定期撰写批判性阅读笔记;开展学生探究性学习项目,培养探究能力;组织文学辩论赛,锻炼论辩思维;实施跨校阅读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家校协同也至关重要,向家长提供阅读指导,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营造有利于思辨能力发展环境。

以《大卫·科波菲尔》阅读为例,学校组织狄更斯与维多利亚时代探究小组,引导学生围绕小说中的成长主题、阶级流动、社会弊端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入探究。学生分工探讨不同角度问题,如考察大卫童年遭遇与维多利亚时代儿童教育制度的关联,分析大卫与乌利亚·希普截然不同的成长路径与社会阶层流动性,探究小说中婚姻描写背后的性别观念与社会文化内涵等。小组成员定期举行狄更斯文学沙龙,交流探究发现碰撞思想火花。还能够开展科波菲尔后传创意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设想大卫与艾格妮丝婚后生活,或从现代视角重写阿格妮丝、多拉等女性角色的命运,培养创造性思维。组织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法庭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控辩双方,以现代社会公平正义标准审视默德斯通先生的教育方式或乌利亚·希普的阶级逆袭手段,锻炼批判思维。学校图书馆建立专题书目,收集狄更斯探究资料,鼓励学生查阅不同学者关于《大卫·科波菲尔》自传性质的争论,形成文献探究能力。

结论:

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内外多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提出课内问题导向学习、多元文本对比、角色互换讨论等策略与课外跨学科阅读、主题辩论、反思性写作等方法,构建起完整培养体系。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学校情境教学模式。通过思辨能力培养,能够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增强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思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教学实践提供更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邓乐怡 . 统编版高中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22.

[2] 张雪梅. 高中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22.

[3] 冯婷 .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养成策略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0.

[ 本文系洛阳市 2025 年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课题编号:LYKT2501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