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探究

作者

冯楠

河南省固始县实验小学 465208

摘要:本文聚焦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问题,从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策略及反馈机制三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本文指出建立科学合理评价指标需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理解等关键要素;优化实施策略应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过程性评价实践及差异化评价方案;完善反馈机制则需注重即时性反馈、数据分析应用和评改一体化操作。通过系统化探究,旨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引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已成为教育教学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评价作为素养培育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评价体系改革尤为关键。传统评价模式过分强调知识记忆与应试技巧,忽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因此,探索构建科学、全面、动态评价体系,对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应涵盖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思维发展水平、人文素养培育三大核心维度。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评价指标应包含识字写字规范性、阅读理解深度、口头表达流畅性、书面表达创新性等要素,注重考查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而非简单知识记忆。思维发展水平评价应关注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评估学生多维思维水平。

人文素养培育评价需关注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文化传承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人格塑造与精神成长。指标体系构建还应体现层级性、发展性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学段特点,设定递进式评价标准,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促进持续进步。评价指标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学科教师、教研人员、心理学家及家长意见,确保指标科学可行。

二、优化核心素养融入的小学语文评价实施策略

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机制构建应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格局,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吸纳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师生家长协同评价共同体。教师评价侧重专业引导,学生评价体现主体地位,家长评价提供生活情境观察,多元视角结合全面把握学生发展状况。过程性评价实施能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档案积累、阶段性任务评估等方式,持续追踪学生成长轨迹,避免仅依靠期末考试评判学生水平弊端。创新评价方法手段需积极运用表现性评价、项目式评价、情境式评价等现代评价方法,设计真实情境任务,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差异化评价实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不同起点学生设置弹性评价标准,关注个体进步幅度而非横向比较,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实施素养导向多维评价策略。课前阅读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标注不懂词语并尝试猜测含义,教师通过预习单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教学环节,设计情境体验评价任务,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角色,感受小女孩遭遇与情感变化,师生共同评价表演真实感与情感表达,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与人文关怀素养。文本解读环节,设计追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小女孩看到奶奶幻象时感到幸福,采用小组互评方式,关注思维深度与独特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拓展延伸环节布置今日关爱实践任务,让学生记录一周内关爱他人行动家长参与见证评价,教师通过成长档案袋收集评价证据。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完善核心素养支撑的小学语文评价反馈机制

即时性反馈渠道建立可改变传统滞后反馈模式,通过课堂即时点评、作业批注对话、评价单定期反馈等方式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表现与改进方向,增强评价时效性。分层性反馈体系构建针对不同学习内容与能力层次,提供相应深度反馈,低阶能力如识字写字给予正误指导,高阶能力如思维创新给予启发性建议,满足学生多层次发展需求。反馈方式多样化灵活运用口头反馈、书面反馈、符号反馈、图示反馈等形式,增强反馈趣味性与接受度,激发学生改进学习积极性。反馈内容建设性强化需避免简单评判性语言,注重发现闪光点与进步空间,采用肯定-建议-期望三段式反馈模式,既肯定成绩又指明方向。反馈数据分析应用加强可定期整合评价信息,分析学生学习特点与共性问题,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实现评价数据价值最大化。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女娲补天》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实施多维反馈促进素养提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朗读表现,教师采用绿橙红三色卡片即时反馈,绿色表示语气适当,橙色表示节奏需调整,红色表示情感需加强,学生根据颜色提示立即调整,实现即时改进;针对文本理解层次差异,教师设计阶梯式反馈模板,对于女娲为何要补天基础问题,给予正确/错误+原文依据点拨;对于女娲精神品质理解问题,给予肯定优点+拓展思考引导;对于古今环保意识比较拓展问题,给予思路启发+资源推荐支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课后作业评价中,教师对学生撰写假如我是女娲创意续写任务,采用互评+师评联动机制,学生间互相填写最喜欢句子+创新点+改进建议三栏反馈单,教师则通过录音批注详细点评,既肯定想象力又指导表达技巧;单元测评后,教师建立素养成长地图,将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思维拓展、文化传承等维度表现可视化呈现,标注进步与不足,设计针对性提升任务,学生据此制定下一阶段学习计划。这种多元反馈模式打破传统单一分数评价局限,实现精准诊断、靶向指导、持续改进,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结论: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是深化课程改革重要环节,本研究围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施策略优化、反馈机制完善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推动评价范式转型。构建多维综合评价指标,能全面反映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状况;实施多元主体参与、过程性评价策略能有效提升评价质量。建立即时反馈、数据分析应用机制,能充分发挥评价育人功能。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加强评价标准量化研究,深化信息技术与评价融合实践,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郑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5,(04):40-43.

[2]周建忠.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用分析[J].作家天地,2025,(02):57-59.

[3]姚慧.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微山县新城实验小学;,2024: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