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渗透策略
范红苑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德育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策略,从课程资源挖掘、教学方法创新及校内外力量整合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挖掘教材内容、节日文化、红色资源构建教育平台,运用情境体验、项目学习、信息技术拓展教育途径。联结家庭社区、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效果,多维度系统化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能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促进德育目标达成。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德育;渗透策略
引言: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核心,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始终是学校教育重要任务。小学阶段学生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德育课程尤为重要。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形式化、割裂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需要寻找更加有效渗透方式。探讨了如何挖掘课程资源构建渗透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渗透途径、整合校内外力量深化渗透效果,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一、挖掘课程资源,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平台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平台构建需深入挖掘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重大节日、历史文化、红色资源等多元素材。教材内容挖掘应注重学科交融,语文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目如《岳阳楼记》《爱莲说》等蕴含家国情怀,数学学科可借助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刘徽等科学贡献引发民族自豪感。历史学科可通过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启发爱国思考,科学学科可介绍袁隆平、钱学森等科学家事迹激发科技报国志向。重大节日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国庆节、清明节、七七事变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可策划主题活动,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厚植爱国情感。
历史名人故事资源挖掘包括古今中外爱国人物事迹学习,如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黄大年科研报国等典型事例,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包括革命遗址参观、英雄事迹学习、革命文物考察等,通过实物实景实践加深爱国情感。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则包括地方特色文化、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法治资源也是重要渠道,通过宪法学习日活动、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强法治意识与国家认同。通过多元课程资源整合,构建系统完整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为德育课程渗透提供丰富素材与平台支撑。
二、创新教学方法,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渗透途径
情境体验教学通过创设真实场景激发情感共鸣,如组织模拟长征体验、烈士陵园祭扫、入队入团仪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厚重与精神伟力;讲故事教学利用历史典故、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事迹等资源,以生动叙事方式吸引学生兴趣,讲述钱学森归国、袁隆平奉献、嫦娥工程等故事使爱国精神自然融入心灵。项目学习组织寻访家乡文化、百年党史、红色影片赏析等主题活动,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成果展示环节培养主动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航天发展、抗美援朝意义、脱贫攻坚成就等议题展开调研分析,锻炼独立思考与理性爱国素养,辩论式教学组织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等话题讨论,促进深层次价值观思考。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可突破时空局限拓展渗透渠道,借助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身临其境感受先辈奋斗精神,利用数字博物馆开展云参观体验文物魅力,通过视频连线红色基地实现远程互动交流。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包括爱国主题绘画创作、歌曲演唱、情景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体育活动渗透如传承武术精神、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比赛等,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游戏化教学设计爱国主题桌游、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等趣味活动,提升参与度与接受度,场景化教学借助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主题教室设计、文化长廊展示等形式营造浓厚爱国氛围。图书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爱国主题读物,开展读书会、读后感交流以及经典诵读等活动培养人文情怀。思维导图教学引导梳理国家发展历程、民族复兴道路、中华文明特质等复杂概念,构建系统认知框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校内外力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提升离不开多方协同努力,必须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家校协同方面建立家长委员会搭建沟通平台,定期举办亲子爱国主题活动如祖国发展见证、家风家训传承等,邀请特殊经历家长走进课堂分享抗疫故事、援外工作等亲身体会。组织家庭共读推荐爱国主题书目,开展亲子研学旅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成教育合力。在社区资源整合层面充分利用社区老党员、退伍军人、模范人物等人力资源开展报告会与互动活动,借助社区图书馆、文化站、科普馆等场所举办主题展览与讲座,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培养责任担当意识。联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创建活动等扩大教育覆盖面,社会资源链接范畴与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参观学习。
在媒体资源应用方面指导学生观看央视爱国主题节目汲取精神养分,建立班级新媒体平台推送爱国资讯与互动内容,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宣传爱国典型事迹与感人故事。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校本课程开发领域,结合学校特色编写爱国主义校本教材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组建少年军校、红领巾讲解员等特色社团。开设国学经典诵读、中华礼仪学习等选修课程,丰富育人内涵,长效机制建设环节,建立学生爱国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发展轨迹。设立主题荣誉激励机制肯定先进典型,构建分层递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确保教育连贯性,专业教师团队培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能力水平,跨校联盟建设共享优质资源与成功经验;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常态化活动设计形成教育节点。通过多方力量有机整合与长效机制科学构建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渗透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
结论: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需采取多维策略,构建系统化育人体系。通过挖掘教材内容、节日文化、红色资源等构建教育平台,运用情境体验、项目学习、信息技术等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途径,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与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应避免简单说教,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内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内生动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丰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新. 新时代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J]. 读与写,2020,17(25):38.
[2] 徐天寅. 以思政育人为载体的中小学德育教育策略[C]//第五届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7.
[3] 周晓霞. 日本中小学德育聚焦爱国主义教育[J]. 青春期健康,2021,19(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