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探索
赫伟丽
大庆东湖第一小学
文章摘要:聚焦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从四方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一、大胆质疑,它是思辨能力培养的触发器。二、用心比较,它是思辨能力培养的传导器。三、积极辩论,它是思辨能力的推动器。四、深入探究,它是思辨能力培养的加速器。以此来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
关键词: 思辨 质疑 比较 辩论 探究
思辨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指个体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深度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2022版新课标将思维能力做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任务群单独设置,足以看出人们对思维、思辩能力培养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直是我不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谈谈我的探索。
一、大胆质疑:思辨能力培养的触发器。
明代学者陈献章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发展的驱动力量,因此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就要鼓励学生去透过表面思考内在本质,敢于大胆问为什么,用质疑促思辨。
例如三年级下册《蜜蜂》,在教学中,我激发学生探求实验背后的意义,对实验步骤进行质疑。
学生的思维在探索中被激发了。
“为什么法布尔把蜜蜂装到纸袋里?”
“为什么他要走四公里的路?”
为避免学生落入为质疑而质疑的形式中,我启发学生针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辨性质疑。
“法布尔为什么要走四公里,不能只走一公里吗?”
“法布尔‘作记号’这个环节可不可以去掉?”
在引导下,孩子们思辨思维开始活跃,开始深度思辨质疑:
“他可不可以不让女儿守在蜂窝旁?”
“法布尔为什么要验证蜜蜂有没有辩认方向的能力,这个实验有没有必要?”.....
孩子们积极思考,在讨论交流中也深刻的认识到,法布尔敢于向约定俗成的现象质疑、挑战、验证,为了让实验精准,他不惜在大风天走来回八公里的路程,为了使数据更可靠,在每个环节都细致入微的精心安排。在孩子们质疑,思辨,讨论中,对科学严谨,不畏艰辛的法布尔的伟大形象认识更深刻,而且深受启发和感动,润物无声的育人价值也在悄然突显。
可见,大胆质疑不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更激发了学生深度探索的热情。
二、用心比较:思辨能力培养的传导器。
比较是思辨能力实现路径之一,通过提炼、分析、对比,引导学生思索,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统编课本的文章中很多都有矛盾点,对比点,把它们加以提炼,用心比较,是很好的一种思辨训练。
如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月是故乡明》的教学中,抓住这篇文章中的矛盾点促发学生用心比较。针对主要内容让学生思考:“明明课题是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异国月,他乡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写故乡月主要突出了澄澈,清静,而写异国月,燕园月,甚至诗中月却写得那么美,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通过用心比较,更能体会出季羡林老先生对家乡质朴深沉的爱。
通过比较促进思辨,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与情感,提升思维水平,生发智慧之光。
在统编课本里,涵盖比较的文章很多,老师要善于挖掘。如《慈母情深》,母亲挣钱极其不容易,可为什么给我拿钱时却是那么慷慨大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如此贫困可怜,为什么安徒生还要强调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这“幸福”的含义是什么?
在教学时,抓住这些矛盾点,引导学生通过用心比较,能够促进学生语感的加强,提高感受、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去深入探索,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不仅使学生深度体会文本内涵,也锻炼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组织辩论:思辨能力的推动器。
辩论是最能激活孩子思辨思维的好方法之一,《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明辨”就揭示辨析辩论对思考的重要作用。辩论能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深思,更加能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例如学习《狐假虎威》后,以“狐狸的行为是机智勇敢还是狡猾奸诈”为辩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通过辩论,孩子们能够辩证的看待虽然从传统道德观念方面看,狐狸欺骗老虎、借势欺骗其他小动物的行为不道德,是狡猾的典型。但从另一角度看,当狐狸在面对老虎这一强大威胁时,能够从容镇定地迅速想出借助老虎威风逃脱的办法,这也是善于利用环境与对手弱点的聪明之举。在危机四伏的森林中,这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四、深入探究:思辨能力培养的加速器。
思辨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探究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天窗》时,学生质疑不理解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为什么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呢?
我没有直接向孩子讲述,而是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茅盾写于1931年,当
时是中国最黑暗时期,为什么在那个时侯写这篇文章呢?如果探索出这些,也许我们会更明白这句子的深意吧?”于是我引导孩子在文本中深度探寻,发现茅盾积极乐观的种子在儿时就萌芽了,在不如意时,茅盾没有向别人一样哭闹埋怨,而是在这小小的天窗里发现了别样的快乐,就是这小小的天窗打开了茅/盾丰富的想象力,垫基了未来的文学道路,更关键的是让他在黑暗中有了探寻光明信念。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思维启发,思辨训练上,激发他们的思索、想象、创造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也就真正的落实到了实处,孩子们在思辨的世界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到生命在思考中的拔节,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9页-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