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作者

乔景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剖析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详细阐述德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并从课程融合、活动拓展、家校社协同等方面提出创新实践策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创新实践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旨在为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推动初中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家校社协同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引领和塑造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初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传统的德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迅速且多元化,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普及,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信息。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低俗文化、拜金主义等,容易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此外,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学生出现焦虑、抑郁、功利心过强等问题,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凸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愈发明显。他们在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各不相同,对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传统的统一化德育模式,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对德育活动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德育与教学的脱节

在初中教育中,部分教师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课程往往被视为孤立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体系,使得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受限。

三、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创新,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创新德育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等方面协调发展,实现全面成长。

(三)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优质的德育工作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创新德育实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优化德育课程体系

整合多元德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事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应对挫折、情绪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

创新课程实施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在法治教育课程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通过实际案例的审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拓展德育活动形式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雷锋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传承雷锋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通过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推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

挖掘学科德育元素: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本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如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物理教学中,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情怀。

构建学科德育课堂:将德育目标融入学科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德育功能的教学环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责任感。

(四)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思想道德发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例如,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讲座,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拓展社会教育资源:积极与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机构合作,拓展德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了解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展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

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创新实践是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通过优化德育课程体系、拓展德育活动形式、推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以及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初中学校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德育工作创新实践路径,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Z].2017.

[2] 檀传宝。德育原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班华。中学德育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 鲁洁。德育新论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