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共振: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路径探究
黄海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215228
摘要:本文聚焦于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以场域共振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和现状,提出了场域共振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路径,包括构建跨学科教学场域、设计共振式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与场域的互动等方面,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场域共振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跨学科教学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场域共振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鸣,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中,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单一学科的教学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跨学科教学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跨学科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当今社会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跨学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在不同学科背景下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二、场域共振视角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路径
(一)构建跨学科教学场域
1.整合不同学科知识
对语文与其他学科可能存在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语文课文时,梳理其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如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物知识(如植物种类、动物习性)等。找到学科间的联结点,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如教学《二十四节气歌》,语文课从传统文化角度引导学生了解节气与民俗,科学课从科学角度讲解节气与天气、物候的关系,通过两学科合作,提炼出节气与美食相关的跨学科学习主题。
2.创设跨学科学习环境
打造专门的跨学科学习区域,如“综合学习角”,放置各学科相关的书籍、资料、实验器材等,方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随时获取其他学科资源。也可利用校园的不同场所,如花园、农耕园、操场等,开展与语文相关的跨学科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校外场所,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还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3.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
设计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后,可以围绕“我来保护故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历史、地理、工程、科学等学科知识。将有不同学科特长的学生进行分组,引导组内选定某一方向,共同进行调查研究,并完成报告和展示。提升六年级学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可以联合历史和地理内容辅助教学。先用一张历史地域图片介绍送别地点,理解诗歌前两句的基本含义和地理特征。再介绍王昌龄生活的轨迹,结合王昌龄跌宕的被贬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苦难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对王昌龄不幸遭遇的理解和同情。接着让学生仔细品读诗歌内容,体会王昌龄不屈的意志和高洁的情操,最后结合唐朝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盛唐的送别诗文化,领略盛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完成语文课堂与史地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和探究。
(二)设计共振式教学活动
1. 找准场域共振点
各学科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上有共通点,如观察、思辨等。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可结合科学学科“观察实践”活动,像《新课标》第一学段的“观察和记录”,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升语文表达与科学认知;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找到多学科紧密相连的“跨点”。比如围绕“如何过一个富有本土特色的端午节”,融合语文、科学、劳动等学科知识,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明确预期学习成果,从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水平或知识理解程度逆向推导,确定需要融合的学科知识和方法。例如设计“制作成长纪念册”任务,从封面设计、扉页撰写等方面逆推跨点。
2. 设定明确教学目标
确保跨学科教学不偏离语文学科核心,专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带领学生领会作者情感,巩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在“守护地球家园,从你我做起”跨学科项目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提升学生在语文表达、科学认知等多方面能力。
3. 创设情境与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教学中,结合美术、音乐等学科,让学生通过绘画、唱歌等形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如在“家乡的变化”主题教学中,提出“如何让家乡更美丽”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教学,通过跨学科合作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设计“守护地球家园,从你我做起”的跨学科合作项目,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表达、科学认知等多学科知识的共振效果,使学生全面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促进师生与场域的互动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帮助。例如,当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供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跨学科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结论:
场域共振理论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构建跨学科教学场域、设计共振式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与场域的互动等路径,能够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完善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推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师教育.新课标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研究[D].2023.DOI:10.
[2]郝俊勇,王玉帆,徐畅.语文跨学科学习:内涵特质,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3(1):83-86.
[3]唐静静.小学语文低学段跨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2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