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套取资金的常见手法与审计应对策略
柳彦青
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案例一
案例背景
某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 公司”),属于集团设在外地的子公司,目前经营着一栋 10 万平方米的商业体,很多年没有开展过内部检查。由于 ΔA 公司的负责人更换,审计组对 ΔA 公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过程
审前调查发现 ΔA 公司内部控制比较薄弱,负责人“一支笔”的情况比较突出。而且在交流中,负责人有意无意地透露出经营商业体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
查阅财务账簿,A 公司的管理费用近几年没有明显变化。但发现在 A公司和物业公司甲在去年签订了共计 40 万元的四份物业服务合同中,既没有约定维修单价、质保期限、责任义务、质保金等重要条款,而且服务期间栏两头都是空白。进一步检查支付环节,付款凭证也没有附保修申请、验收报告、施工照片。审计组怀疑物业合同背后一定藏着“猫腻”。
带着疑问,审计组找到 ΔA 公司负责物业维修的人员,向其了解四份物业合同的履行情况,要求查阅维修申请和维修记录,并到现场查看施工痕迹。该人员一会儿推脱时间久不清楚,一会儿又说需要再回忆下情况。在审计组严明纪律后,该人员最终承认在公司负责人的授意下虚构合同的事实,但不清楚钱的去向。
随后,审计组趁热打铁找到了 A 公司负责人,在事实面前,他道出了为了业务疏通发生了部分业务招待费,但为了控制管理费用总额,只能通过物业公司虚构服务合同,套取资金。
审计结果
A 公司负责人任职期间,在费用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管理问题, 授意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其应承担直接责任。同时,审计组将上述审计发现问题移交纪检部门。
审计启示
一是内部审计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或其他专项审计,在防范风险和舞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业务招待等隐性支出易成为违规套取资金的“温床”,合同管理流于形式,关键条款缺失为虚假交易提供了操作空间。
案例二
案例背景
某物业企业(以下简称“B 公司”),管理着住宅、园区、公共空间等20 多个项目。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B 公司的经营效益逐年下降。审计组在评估风险后,决定对B 公司开展了经营情况的专项审计。
审计过程
审计组在梳理成本费用的过程中,注意到B 公司账上发生多笔咨询费、广告宣传费,且金额较大。翻阅报销凭证附件,相关合同、发票、班子意见均在。但审计组很快就发现了疑点。一是咨询合同未列明咨询内容,仅描述为“提供专业建议”,也未附咨询成果;二是发票开具的单位的经营范围包括消费卡销售;三是合同签订后 3 日内即支付全款,未分期支付;四是数个咨询服务集中在一段时间,不合常理。
为收集证据,审计组先是找了班子其他成员了解相关费用的支出情况,得到的反馈是B 公司为了开拓新市场、维持老关系,经营班子一致同意后,交公司负责人全权办理。
于是审计组找到 B 公司负责人进一步了解情况。B 公司负责人先是大谈苦经,公司经营这几年遇到了些困难,原有的楼盘被竞争对手抢走了。为了稳固现有盘,争取新客户,公司需要一些经费打点,所以通过虚设咨询、业务宣传合同绕开监管套取资金。其还进一步承认通过消费卡销售公司购买了一批消费卡用于赠送客户。
审计结果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组及时向集团领导进行了汇报。集团领导高度重视,责令相关部门彻查。根据检查结果,由纪检部门对相关人员做出党内警告、停职等处罚。
审计启示
首先,审计中需重点关注“合理性存疑”的大额服务费用,通过核查服务实质、查实虚假合同;其次,企业应健全“三重一大”决策留痕机制,避免决策程序形式化,使“班子一致同意”成为规避监督的幌子;第三,要规范供应商管理,对经营范围与合同内容明显不符的开票方建立预警机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以“市场拓展”为名的违规支出,必须强化业务真实性审查,切断利益输送链条。
案例三
案例背景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简称“C 公司”)的工程项目,合同金额8000 万元,内部审计在工程结算审计时发现材料采购价格异常偏高,而且部分主材从请款到支付时间很短,有的甚至支付在前、审批在后。高度怀疑主材采购存在问题。
审计过程
审计组一方面调取工程结算资料,重点抽查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采购价格,发现钢材采购单价较当期市场高出 15%-20% ,水泥单价高出15% 。统计显示仅这两项材料就多计工程成本约 200 万元。
另一方面,追踪主要材料供应商资质。发现其中有家属于新成立的经销商,注册资本仅 30 万元,却承接了 500 万元的供货合同。经实地查访,该供应商注册地址为虚拟地址,无实际经营场所。进一步抽查进场材料的验收记录,部分材料验收单签名字迹雷同,疑似伪造。
经内查外调,审计组将各种线索串连成环。面对审计组的质疑和审计证据,项目经理最终承认与关联公司串通,伪造主材招投标材料、套取资金、非法占有的事实。
审计结果
C 公司追回多计材料款200 万元,涉事项目经理等数人移送司法机关。在公司范围内补齐了工程采购制度。
审计启示
本案例揭示了工程结算中通过虚增材料价格套取资金的典型手法。如何杜绝此类问题,一是要加强宣教,紧绷合规底线;二是要严控供应商准入,杜绝关联公司参与;三是要价格对标管理,确保报价透明;四是规范支付流程,确保资金流和实物流匹配。
案例四
审计背景
某进出口贸易服务公司(以下简称“D 公司”)主要从事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在内部审计中发现,其装卸外聘的劳务工费用连续两年增长30%,但同期业务量仅增长不足 5% ,存在异常情况。D 公司物流部负责劳务公司的选聘。
审计过程
审计组先是通过用工数据分析发现:调取劳务公司(以下简称“丙公司”)提供的排班表显示日均用工 30 人,对比仓库门禁系统记录,实际每日出入装卸区的人员约 20 人左右。再选取了作业时段突击抽查,实际作业人员 20 余人,而且与排班表登记信息不符。但每月的劳务用工确认表,都经物流部审核通过。
同时,审计组检查劳务公司邀请招标的过程,虽然程序上形式合规,且资质齐全,但发现评标组3 人中,分别是 D 公司物流部经理、及其部门下属。
审计结果
审计组将审计线索移交纪检部门,事后查证丙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物流部经理的妻弟。经过这次审计, D 公司终止和丙公司的劳务服务合同,并将其列入供应商黑名单。物流部经理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审计启示
本案例揭示了形式上合规的采购程序可能成为利益输送的掩护。关键在于打破“程序合规即安全”的思维定式,须建立“实质重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机制。
总结
通过对四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了企业套取资金的常见手法及审计应对策略。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纪律红线不可越,任何以“业务需要”“市场潜规则”为借口的套取行为,必须坚决查处;思想防线不可松,要时刻绷紧合规之弦,杜绝侥幸心理;制度执行不可虚,必须强化采购、支付等关键环节的刚性约束,确保制度执行不打折扣;监督问责不可软,对违规行为要露头就打,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