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问题设计与实施
尹银
济宁市实验小学 370181198705263462
引言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注重理性分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审视的阅读方式,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辩证思维,并鼓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进行实践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辨思维的阅读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最终达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1 思辨性问题的特征
1.1 问题的开放性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因此,在思辨性阅读中,问题的开放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首先,问题的指向是开放的。它不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方向去思考,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的范围内寻求答案。其次,问题思考的角度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甚至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最后,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结果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并不要求答案统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表达。
1.2 问题的深刻性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基础。阅读过程中,学生若只是进行简单的信息提取,是难以透过文本表面意思,精准把握其深层含义的。因此,在思辨性阅读中,教师还要善于通过指向高阶思维的、具有深刻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辨析,从而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
2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2.1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而创设教学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导入、角色扮演和情境创设等多样化方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及批判性分析,进而在实践中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为例,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夏天的图片、播放蝉鸣、雷声等自然音效,营造沉浸式的夏日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夏天的气息,唤醒对季节的感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个人在夏天的经历,以生活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搭建生活与文本的桥梁。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植物、动物或人物,从不同角色的视角思考“角色在夏天如何生长”“面临哪些成长挑战”等问题,在演绎与讨论中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成长的多元形态。在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展示烈日下玩耍和雨中奔跑等夏日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场景背后蕴含的情感与生命成长的联系,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主题。最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围绕“夏天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个人在夏天中的成长经历”等议题展开思辨。通过分析文本细节、对比生活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提取文本关键信息,还能在观点碰撞中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分析,有效提升思辨能力,实现从文本理解到思维发展的升华。
2.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积极思辨的语文学习平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不断深化与升华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阅读生本教育的前沿理论著作,参与专题培训研讨,与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交流切磋,从而深刻领会生本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育人哲学。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特点和学情实际,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用实际行动诠释生本理念,将“学生成长”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带着“廉颇、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线索。而后,教师可设置小组合作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搜集到的“证据”,阐述各自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倾听他人观点,在思维的交锋和碰撞中加深认知。教师则充当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双重角色,既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材料支持和方法指导,又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表达能力。
2.3 多元评价,拓宽思辨之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元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旨在积极鼓励学生摆脱单一视角的束缚,从丰富多样的角度对所学内容展开评价。这一举措对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义非凡。教师犹如一盏明灯,需精准引导学生在评价时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全面考虑问题的各个层面,避免片面性与主观性。并且要教导学生尊重不同观点的存在,因为不同观点的碰撞恰似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促使他们在多元评价的交流互动中,逐步拓宽自身思辨的广度与深度,为其思维能力的进阶奠定坚实基础。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聚焦于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关键事件,为后续的评价讨论做好铺垫。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评价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开启了多元评价的讨论环节。当学生各抒己见时,教师认真倾听,对于赞美诸葛亮智谋的学生,教师会追问“从哪些具体细节能看出他的智谋?这种智谋在当时的局势下有怎样独特的价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和智慧之处;而对于提出诸葛亮行动存在冒险成分的学生,教师则进一步启发“那你觉得在哪些环节上可以体现这种冒险?如果换做是你,会考虑哪些替代方案?”促使学生从更多维度去思考人物决策的影响因素和潜在风险。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还适时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历史背景、战略布局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提醒他们尊重不同观点,避免片面评价。
2.4 基于读写结合,强化学生的思辨思维
教师综合阅读和写作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分析、探究、思考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结合阅读内容完成写作任务,强化学生的思辨思维。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太阳》,教师分析“结合文章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说明方法”的重难点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思辨思维。首先,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太阳”,自由交流,揭开太阳的奥秘;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写一段介绍太阳特点的文字,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对比,进而了解说明太阳特点的方法;最后,教师带领学生“研究太阳”,分析、总结文章中的“列数字、作比较”的内容,掌握文章的要点,加深对说明文特点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静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2024(26):77-79.
[2] 元如英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应用策略 [J]. 新课程导学,2023(30):83-86.
[3] 贺敬,陈慧,肖莉,等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探析与实践路径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8):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