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语文课应该多挖掘一些文化底色

作者

黄志勇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通新岭) 广东省深圳市 518028

摘要: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学生素养培育的重任。小学高年级是学生语文能力进阶与文化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将深入剖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挖掘文化底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学实际探索有效的挖掘策略,为提升教学质量、传承优秀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文化底色

一、引言

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文化的传承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语文课程在学生素养发展中的基石作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深挖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在汲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二、语文教学挖掘文化底色的重要性

1.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语文综合素养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了解创作背景、诗人经历及文化意象,能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从而提升语言感知与鉴赏能力。在探究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自信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多元文化。通过挖掘文化底色,学生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文化,拓宽视野,培养文化包容心态。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如古代文学、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增强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3.推动学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价值观。挖掘文化底色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被毁灭的惨痛经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和平的珍视;学习描写亲情、友情的课文,能让学生体会人间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多角度挖掘语文教学中文化底色

1.深度剖析教材,精准提取文化元素

语文教材是文化的宝库,教师需深入研读,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教材课文题材多样,文学作品可关注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人物形象的文化特征;科普文章能挖掘科学精神与文化;历史故事可展现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

以老舍先生的《草原》为例,学习本文就要挖掘草原风光描写中的文化内涵:赏析风光描写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介绍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热爱,他们与草原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还要对蒙古族民俗文化进行探究:学习款待客人部分,关注蒙古族饮食、待客礼仪等民俗,介绍背后的文化底蕴。

2.融合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文化源泉。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学习古诗词时,介绍诗词格律、押韵规则,让学生感受韵律美;学习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时,组织学生探究节日起源、习俗和传说,感受节日的文化内涵。

学习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各地春节习俗,对比差异,了解春节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体会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还可让学生制作春节手工艺品,如剪纸、春联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3.创设文化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化内涵。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古代建筑、服饰、器具等,营造古代文化氛围;介绍外国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文学作品。

教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播放威尼斯风光视频,展示水城风貌和小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域文化特色。组织学生扮演船夫、游客,模拟乘坐小艇的情景,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当地文化的理解。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语文实践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文化意识。教师可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交流具有文化内涵的书籍;开展文化手抄报比赛,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组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文化内涵。

学习完六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后,教师可组织民间故事演讲比赛。学生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了解不同地区、民族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演讲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5.加强家校合作,营造文化教育氛围

家庭是学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鼓励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在家中开展亲子阅读,共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享阅读感悟,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四、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文化底色

这里选取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文化底色。《将相和》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由不和到和好的故事。这篇课文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是挖掘语文教学文化底色的典型素材。

首先,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讲述一段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引出《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比如讲述秦国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开始向外扩张,与赵国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冲突,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初读课文,梳理情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引导他们总结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主要情节,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挖掘文化底色意义重大,是提升学生素养、培养文化意识和塑造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传承优秀文化。同时,不断反思教学,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