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徐昆
湖北省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项目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运用现状,通过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提出构建项目驱动教学实施路径与优化项目融合评价体系两大策略。项目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形成,但实践中仍面临教师指导能力不足、项目设计缺乏情境性、评价方式单一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项目设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多元协同评价机制等建议,为全面提升高中化学项目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教学;高中化学;实施路径
引言: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项目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日益受到高中化学教育领域重视。项目教学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方式,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既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又回应了培养创新人才需求。然而项目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系统探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发挥项目教学在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中积极作用。
一、探析项目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项目教学是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逐渐在高中化学教学领域推广,但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当前高中化学项目教学普遍呈现形式化倾向,部分教师仅将项目当成知识教学辅助手段,而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平台。现阶段课堂中项目主题选择往往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真实情境支撑,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在项目组织过程中角色定位模糊,既无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难以提供适时恰当指导,造成项目实施流于表面。学生分组协作机制不健全,任务分配不均衡,部分学生充当旁观者,未能真正参与项目全过程。
化学实验室设备条件限制也制约着项目深入开展,许多富有创意想法因安全顾虑或设备短缺而无法实现。教学时间安排上,受制于应试压力,项目活动常被压缩或割裂,难以保证完整实施。学科间壁垒阻碍跨学科项目开展,化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缺乏有效协同机制。项目资源建设方面,优质案例不足,教师缺乏系统培训指导,难以独立开发设计适合本校学情项目。在评价层面,仍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过程性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项目中综合能力提升。
二、构建项目驱动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构建高效项目驱动教学实施路径须从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支持保障三个维度展开。项目主题选择应立足课程核心概念,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习得化学概念原理。项目难度设置需遵循递进原则,初期采用结构化程度较高引导性项目,逐步过渡至开放性探究项目,让学生经历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探究转变。组织实施环节应革新教学流程,将项目细分为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成果交流、反思改进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明确任务要求与时间安排。教师角色转换是关键,由知识教学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在关键节点提供脚手架支持而非直接给予答案。创新协作模式,促进知识技能交叉共享。构建多元支持系统,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为项目实施提供物质保障;打造线上学习社区,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持续性学习。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教师设计身边氧化还原反应调查与应用项目。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先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现象,如水果切开后变色、铁器生锈、电池工作原理等,构建概念图谱;然后组织学生探究铁生锈条件,设计防锈措施并验证效果,通过实验理解氧化还原本质;最终引导学生探究镁空气电池制作,将氧化还原知识应用于能源领域。项目过程中,教师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解决,教师适时引入电子转移概念,澄清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学生通过制作防锈产品、设计海水发电装置等任务,将知识内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三、优化项目融合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优化项目融合教学评价体系应秉持全面性、发展性、多元性原则,构建与项目教学理念相契合评价机制。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知识理解、问题解决、实验操作、团队协作、反思创新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具体可观察评价指标,使评价更加客观精准。改革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价、实践操作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捕捉学生学习轨迹。档案袋评价通过收集学生项目设计方案、实验记录、反思日志等过程性材料,形成完整学习档案;实践操作评价关注学生实验设计、操作规范、数据处理等实验能力表现;小组互评则强调同伴间相互反馈,促进协作意识培养。创新评价主体构成,打破教师单一评价局面,构建多元主体评价网络。实施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策略,阶段性评价注重即时反馈,指导学生调整改进;总结性评价则综合考量项目全过程表现。
针对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乙醇与乙酸》内容,设计探秘发酵世界综合项目评价方案。该项目要求学生探究酒精发酵与醋酸发酵过程,设计酿酒与制醋工艺并实践验证。评价体系设置四个关键维度:其一,知识建构能力,评价学生对乙醇、乙酸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机理理解深度,通过概念图绘制、知识应用题解答等形式考察;其二,实验探究能力,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操作规范性、数据分析处理水平,采用实验过程记录与报告结合方式;其三,工艺创新能力,评价学生基于理论知识提出工艺创新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置创新项评分标准;其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同伴互评方式,评价学生在项目中角色担当与贡献。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从应用现状入手,系统构建了项目驱动教学实施路径与项目融合评价体系。优质化学项目教学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真实情境创设,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教师须转变教学理念,提升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学校应提供必要支持条件。评价体系改革方面,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机制是实现项目教学全面评价关键。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化学项目特点与实施策略,深化项目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推动高中化学项目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戴正裕.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5,(06):53-55.
[2]孙心茹,崔克宇.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25,(01):107-110.
[3]王彦清.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评价实施策略[J].教育,2024,(3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