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恢复室中不同镇痛方案对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比较
闫婵
京东中美医院 河北廊坊 065280
引言
在现代医学领域,麻醉技术的运用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复杂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然而,麻醉方式的选择不仅关乎手术过程中的患者安全,更直接影响到手术后的恢复速度和质量。不同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后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等,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它们对于患者的生理机能、术后疼痛控制以及康复速度均可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旨在深入比较 PACU 中主流镇痛方案对患者主观舒适度的具体影响,为优化临床实践、改善患者术后体验提供实用见解。
一、术后疼痛与舒适度的内在关联
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恢复体验的核心因素。在临床实践中,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从生理层面看,持续性疼痛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和呼吸浅快,这些反应不仅增加心肌耗氧量,还可能影响切口愈合。同时,疼痛导致的体位限制会延缓术后早期活动,增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风险。在心理层面,中重度疼痛患者普遍表现出焦虑和睡眠障碍。这类患者往往对医疗操作表现出抗拒,如不愿配合翻身、咳嗽等必要治疗措施。同时疼痛引发的负面情绪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即疼痛 - 焦虑 - 肌肉紧张 - 疼痛加剧,这会显著延长康复周期。从医疗质量评价角度,当疼痛得到恰当控制时,患者能够更好地完成呼吸训练、早期下床等活动,这些都对加速康复至关重要。因此,麻醉恢复室的镇痛工作不应仅满足于疼痛评分的降低,更需要关注患者在镇痛状态下的整体功能恢复情况,这是现代围术期医学的重要理念。
二、不同镇痛方案的特点与舒适度管理剖析
(一)静脉患者自控镇痛
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通过电子泵装置实现药物按需输注,其技术核心在于平衡患者自主权与医疗安全性。该系统预设基础输注速率和单次追加剂量,通常采用吗啡、舒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从临床观察看,约 75% 患者在恢复室期间会主动使用自控按钮,平均每小时触发 1.2 次追加剂量,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显著降低患者对疼痛的焦虑感。但药物血药浓度的波动性导致约 28% 患者出现剂量相关性恶心,其中 15% 需要额外使用止吐药物干预。
在舒适度管理维度,PCIA 的优势体现在动态响应能力上。当患者咳嗽或变换体位引发突发性疼痛时,30 秒内即可获得药物补充,这种确定性反馈增强患者对医疗流程的信任度。然而其局限性在于药物代谢个体差异显著,相同设置下老年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青年患者高 3.2 倍,需加强血氧监测。近年改良方案中,联合使用小剂量氟哌利多可将恶心发生率从 34% 降至 21% ,但可能加重术后倦怠感。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手术创伤程度调整药物配伍,如骨科手术后推荐氢吗啡酮替代芬太尼,可减少运动痛相关的追加给药次数。
(二)硬膜外镇痛
硬膜外镇痛(PCEA)通过导管向硬膜外腔持续输注低浓度局麻药(如0.1% 罗哌卡因)与阿片类复合液,形成节段性镇痛效果。其最大特点是能实现手术区域精确镇痛的同时保持清醒状态,腹部手术患者使用后静态疼痛评分普遍低于 2 分(10 分制)。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背角,全身吸收量仅为静脉给药的1/5,因此恶心、瘙痒等阿片类副作用发生率降低 40% 以上。
该技术的舒适度管理重点在于导管维护与运动功能平衡。约 12% 患者会出现单侧阻滞不全,需要通过调整导管位置或追加剂量来弥补。下肢肌力评估显示, 0.0625% 罗哌卡因浓度下患者术后4 小时即可完成床旁坐立,而传统 0.125% 浓度则需延迟至 6 小时。当前优化方案采用罗哌卡因复合 2μg/ml 芬太尼,既能维持镇痛效果又可保留 80% 以上肌力。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血肿发生率虽低于 0.01% ,但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仍需谨慎。临床监测中发现,维持收缩压高于 90mmHg 可有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带来的眩晕不适。
(三)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MMA)通过药物组合与给药途径的协同,实现对疼痛传导通路的多靶点阻断。典型方案包括:静脉帕瑞昔布 40mg (术前) + 切口浸润 0.5% 罗哌卡因 20ml (术中) + 术后曲马多 100mg 缓释片每 12 小时。这种组合使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 55% 的同时,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 2.3 小时。Meta 分析显示,MMA 组患者恢复室停留时间较传统镇痛缩短 22% ,满意度评分提高19 个百分点。
舒适度管理的核心在于个体化配方调整。对于胃肠手术患者,推荐用塞来昔布替代酮咯酸以避免消化道出血风险;而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则应避免加巴喷丁类药物。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管理效果,数字评分量表(NRS)与行为疼痛量表(BPS)的组合使用,可使评估准确率提升至 91% 。最新循证证据支持在 MMA 框架中加入右美托咪定 0.5μg/kg/h 输注,能将寒战发生率从 18% 降至 7% ,进一步优化体温舒适度。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需警惕帕瑞昔布与抗凝药的协同作用,建议间隔8 小时给药
三、提升舒适度的关键护理考量
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只是第一步,要真正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舒适体验,离不开细致周到的护理管理。这要求医护人员在实施镇痛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并切实执行:
第一,镇痛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必须高度个体化。不能简单套用固定模式,而要充分考虑手术的具体情况,比如手术创伤范围的大小、手术部位的不同,以及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异。
第二,动态评估的重要性。动态评估包括定时使用经过验证的评估工具,如疼痛评分量表,来准确了解患者的疼痛强度变化。同时,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镇静程度,是否清醒或过度嗜睡,并仔细监测是否有恶心、呕吐、瘙痒、头晕等药物副作用出现。这种实时的评估是发现问题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舒适与安全。
第三,对于镇痛药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应采取预见性的管理策略。这意味着不能等问题出现才处理,而应提前预判并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对于使用阿片类药物容易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以提前或在早期症状出现时给予止吐药物。对于可能出现的皮肤瘙痒,也应准备好应对方案。
第四,有效的沟通和人文关怀。医护人员需要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所使用的镇痛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在恢复室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及时回应他们的主诉和疑问。
结语
麻醉恢复室中的镇痛,其意义远超越技术操作本身——它是患者从手术创伤迈向康复的第一座人性化关怀桥梁。在众多方案中,多模式镇痛凭借其协同增效、副作用低的显著优势,为塑造更优的术后舒适度体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婧婧 , 杨静 , 路敏 . 不同镇痛组合方案对 VATS 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效果、肺功能水平的影响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5,24(07):778-781.
[2] 王琳 , 尚文强 . 围手术期不同镇痛方案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疼痛和康复的影响 [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24(02):197-201.
[3] 张萌 , 崔亮 , 张讯 , 等 . 不同预防性镇痛治疗方案对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的影响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23,38(12):952-956.